首页|茶陵野生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

茶陵野生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

QTL Mapping for Seed Dormancy in Chaling Common Wild Rice

扫码查看
我国南方地区水稻(Oryza sativaL.)在成熟收获季节常遇连续高温多雨天气,易出现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品质、稻谷贮藏和稻种质量.种子适度的休眠性可避开不良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避免或减轻穗发芽危害.因此,开展水稻种子休眠性遗传机制研究,对培育抗穗发芽水稻品种,保障我国水稻生产与种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和轮回亲本,茶陵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为供体亲本构建的高代回交渗入系群体为材料,进行种子休眠性鉴定,获得5个表现较强休眠性的单株,发芽率为10.0%~36.5%,而对照及轮回亲本93-11发芽率为89.5%.5个强休眠单株自交后的株系平均发芽率为3.1%~l7.4%,进一步利用其中3个株系的强休眠后代单株,分别与93-11杂交构建F2群体,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结合56 K全基因组SNP芯片数据,共检测到8个QTL,分别位于水稻第3、5、6、10号染色体上.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种子休眠性QTL以及培育抗穗发芽水稻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郑传琴、江南、曾苗春、赵新辉、吴钟秀、李艳锋、严天泽、傅军、周延彪、王凯、杨广、杨远柱

展开 >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长沙410604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南方水稻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抗病虫水稻育种湖南省工程实验室,长沙410128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展开 >

茶陵野生稻 种子休眠性 SNP芯片 QTL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

2018YFD01009002018KF032018XK20052018NK1020

2020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学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415
ISSN:1672-1810
年,卷(期):2020.21(6)
  • 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