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栽插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栽插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土壤和肥料中养分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为水稻人工插秧和毯苗机插技术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成都温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籼型三系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S0)、覆盖还田(S1)和翻埋还田(S2)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插秧(HT)和毯苗机插(MT)2种栽插方式,氮肥用量为N 135 kg/hm2,按基肥: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的比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用量为P2O59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钾肥(氯化钾)用量为K2O 150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穗肥=7:3.分别于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采集茎鞘、叶和穗样品测定干物重和氮含量,计算不同时期氮素积累、转运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还田方式对人工和机械插秧水稻产量、植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具有显著影响.1)与S0相比,S1、S2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抑制了水稻分蘖盛期氮素积累,促进了拔节期至成熟期各器官及植株氮素积累,提高了植株氮含量,S1效果优于S2,且S1提高了氮素茎鞘转运量(44.1%)、茎鞘转运率(10.2%)、叶片转运量(23.5%)和穗氮增加幅度(21.2%),S2仅提高了氮素茎鞘转运量(24.7%)、茎鞘转运率(6.5%)和穗氮增加幅度(16.7%).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回收率表现为S1>S2,但S1、S2氮素的稻谷生产效率均有所降低.2)分蘖盛期至拔节期,HT处理的水稻各器官氮素积累、各时期植株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和产量均大于MT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则显著低于MT处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栽插方式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程度不一,分蘖盛期HT处理的氮素积累以S2处理最小,MT处理则以S1最小.两种栽插方式下拔节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和转运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吸收利用率均以S1处理最大.[结论]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人工插秧和毯苗机插均适宜采用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模式,并以覆盖还田结合人工插秧方式为最佳.
Effects of transplanting and straw returning on nitrogen uptake, utilization and yield of rice

何艳、严田蓉、唐源、林郸、李郁、余华清、杨志远、孙永健、马均

展开 >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秸秆还田方式 栽插方式 水稻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育种攻关专项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基金

2018YFD03012022016NYZ00512018-重点-05-01

20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331
ISSN:1008-505X
年,卷(期):2020.26(1)
  • 1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