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固氮菌群落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固氮菌群落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固氮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其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能够影响土壤氮素固定与氮循环过程,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花生单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NPK肥+秸秆还田(NPKS)、NPK肥+秸秆猪粪配施(NPKSM)和NPK肥+秸秆生物炭(NPKB)5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全氮含量提升,其中以NPK肥+秸秆猪粪配施(NPKSM)处理效果最佳.秸秆还田增加了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并显著改变其群落组成,在纲水平上固氮菌以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82.5%)为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以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51.9%)为优势类群.土壤有效磷是影响固氮菌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而土壤pH、SOC、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全氮和铵态氮是影响固氮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结构等式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和全氮通过改变6-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和固氮菌群落组成间接影响花生产量.[结论]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肥力,土壤有效磷是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改变、花生产量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提高Delt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促进了花生增产.本研究为建立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增强生物固氮潜力以及提升红壤肥力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raw returning on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and peanut yield

邱文静、栾璐、郑洁、胡凯婕、徐勤松、孙波、蒋瑀霁

展开 >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旱地红壤 秸秆还田 固氮菌 多样性 群落组成 花生产量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922048BK2018004941771297

202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331
ISSN:1008-505X
年,卷(期):2021.27(12)
  • 3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