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黑土玉米养分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

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黑土玉米养分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生产长期采用传统旋耕垄作,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养分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实现半干旱区黑土玉米高产稳产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黑龙江省肇州县进行玉米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旋耕垄作(Con)、免耕秸秆移除(T1)、免耕秸秆还田(T2)、秸秆深翻+垄作深松(T3)、秸秆深翻+平作深松(T4)、秸秆碎混+垄作(T5)、秸秆碎混+平作(T6).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取样分析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取样分析植株养分积累与分配,并测定产量.[[结果]]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Con相比,T2、T3和T4处理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以T4处理的效果最佳,增幅分别为15.4%、12.0%、17.7%;与Con相比,T4处理的氮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24.8%、15.3%,T3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20.4%.所有处理中,T1的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最低;氮磷钾积累量T2处理较T1分别提高了 17.5%、10.7%、5.8%,T4较T6分别提高了 18.6%、11.8%、10.6%,T3较T5分别提高了 9.9%、1.4%、6.3%.在秸秆深翻还田下,T4与T3处理的养分累积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旋耕垄作处理相比,秋季秸秆深翻还田配合春季苗期深松,无论平作或者垄作,均可显著促进玉米养分的积累,其提升玉米氮磷钾收获指数、干物质转运能力、单位面积穗数、百粒重和产量的效果优于免耕秸秆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配合平作或者垄作,是适宜该地区的耕作措施.
Effects of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method on the nutrient accumulation,distribution and yield of maize in black soil of semi-arid region

齐翔鲲、安思危、侯楠、吴凤婕、王玉凤、杨克军、付健

展开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与作物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9

玉米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深度 养分积累与分配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中国科学院"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专项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XDA28130103GA20B102

2022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331
ISSN:1008-505X
年,卷(期):2022.28(12)
  • 5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