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水稻专家推荐系统早期版本没有区分水稻种植类型,有时会降低推荐的精准性.我们优化并建立了基于不同种植类型水稻的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水稻推荐施肥方法,并采用大量田间试验验证了其普遍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汇总来自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部、团队研究以及公开发表的多年多点水稻田间试验,建立产量和养分吸收数据库.采用QUEFTS模型分析不同种植类型水稻养分吸收特征,建立水稻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内在联系,构建施肥模型,开发水稻养分专家系统.于 2013-2020 年在水稻主产区 8 个省份开展了 452 个田间试验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改进.每个试验包括 6 个处理:水稻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农民习惯施肥(FP)、土壤测试施肥(ST)以及基于NE的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调查了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回收率和肥料农学效率.[结果]QUEFTS模型分析的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关系结果显示,生产 1t籽粒产量地上部所需氮、磷和钾养分一季稻分别为14.2、3.9和14.3 kg,早、中、晚稻分别为16.9、3.3、20.9 kg.我国水稻主产区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一季稻分别为 3.1、1.1 和 1.0 t/hm2,早稻分别为 2.3、1.0 和1.0 t/hm2,中稻分别为 2.3、0.9 和 1.0 t/hm2,晚稻分别为 1.9、0.8 和 0.8 t/hm2.氮、磷和钾化肥的平均农学效率一季稻分别为 17.6、15.3 和 9.8 kg/kg,早稻分别为 14.6、15.3 和 10.1 kg/kg,中稻分别为 11.4、12.4 和9.1 kg/kg,晚稻分别为 11.5、14.8 和 9.2 kg/kg.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分别减少了12.6%、9.6%和 21.4%;与ST处理相比,NE处理氮肥用量减少了 7.6%,钾肥用量减少了 15.6%.与FP和ST处理相比,NE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 0.5 和 0.3 t/hm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 1627 和 893 元/hm2;氮肥回收率分别增加了 13.1 和 9.3 个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 4.1 和 2.7 kg/kg;磷肥回收率分别增加了 7.8 和 5.0 个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 6.6 和 3.3 kg/kg;钾肥回收率分别增加了 14.6 和 9.5 个百分点,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 5.6 和 4.9 kg/kg.[结论]以田间试验大数据为支撑,优化并建立的不同种植类型水稻的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连续多年不同种植类型水稻的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证明,优化后的水稻养分专家系统具有优化肥料种类和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功能,是实现我国小农户推荐施肥行之有效的智能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