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豆玉米间作提高红壤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大豆玉米间作提高红壤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扫码查看
[目的]研究间作条件下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从微生物学角度探究间作优势的机理.[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始于 2013 年.供试玉米品种为乔单 6 号,大豆品种为滇豆 7 号,共设置 4 个处理:大豆玉米间作(MD)、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DD)、裸地(CK).在2021 年 8 月玉米抽雄期,采集 0-20 cm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筛分出 2~1 mm、1~0.25 mm、<0.25 mm 3 个粒径团聚体,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MWD),分析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 3 个粒径团聚体中的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CK、DD、MM处理相比,MD处理显著提高了 2~1 mm团聚体的含量及MWD,显著提高了 2~1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 1~0.25 mm、<0.25 mm团聚体中碱解氮含量.MD处理提高了 2~1 mm和 1~0.25 mm团聚体中真菌群落的Chao1 指数和OTU数.在 2~1 mm和 1~0.25 mm团聚体中,MD处理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较DD分别提高了 85.7%和 133.3%,较MM处理分别提高了 194.1%和 69.7%;壶菌门(Chytridiomycotal)相对丰度较MM处理分别提高了 20.0%和 333.3%.MD处理 2~1 mm、1~0.25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较MM处理分别提高了 68.7%、80.0%和 53.2%;2~1 mm团聚体中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被孢霉菌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较MM处理分别增加了 60.0%和 72.4%.PCoA分析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不同粒径间、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RDA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与α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热图表明团聚体中的担子菌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碳显著相关.[结论]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是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单作相比,大豆玉米间作促进了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微小团聚体中的碱解氮含量,增加了大粒径团聚体中优势菌的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因此,间作模式改变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同时伴随着土壤真菌群落和多样性的改变,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保持土壤健康.
Soybean-corn intercropping increases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red soil aggregates

杨继芬、李永梅、李春培、芦美、赵吉霞

展开 >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间作 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 真菌群落结构 真菌多样性 驱动因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

2022YFD19015002022YFD19015012019ZG00902-084200700241661063

2023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331
ISSN:1008-505X
年,卷(期):2023.29(5)
  • 2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