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之际,"气质何以通向道德"成为儒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船山"形色皆灵"是对此问题的一个回答.一方面,船山基于"人为贵"观点,论证专就人而言,"尽吾身无非性者,只有形处,性便充",批评墨、佛、老的性形"二本"说,认可孟子的"形色,天性"说.另一方面,他批评告子的"食色,性也"与"生之谓性"论,指出告子"所谓生者,在生机而不在生理",转而突出"形为神用则灵".可见,船山的"形色皆灵"论既说明仁义之人性仅流行、呈现于人之形色,又强调须在视听言动的活动中践行仁义道德.这就是说,"形色皆灵"论不仅体现为"一本"意义上的"性必凝",且更体现为成德之学意义上的"形之践",具有体之于身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