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夏之时"是《论语》中孔子答颜渊问"为邦"的一项举措,在春秋学中则贯彻为两种学说:一为汉代何休的"不显改周正"说,二为宋代的"夏时冠周月"说.前说持不固定之四时观,将"行夏之时"理解为"通三统"中的改正朔;且以孔子为素王,不能显改周正,故而"行夏之时"是通过时月日例的比较得出的.后说持固定之四时观,认为夏时得天之正,三代改月而不改时;孔子则直接将夏历中的时月对应关系运用到周正上,此即"夏时冠周月",但此说最终破坏了固定之四时观.事实上,"行夏之时"包含官方改正朔和农业生活两个层面,前者四时不固定,后者四时固定,两者并行不悖.但至曹魏时,取消了改正朔层面的含义.而"夏时冠周月"的矛盾,正源于两个层次的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