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以"现实性"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模态理论体系.马克思批判了这种模态理论,认为它是黑格尔"绝对理念"的表现形式,仅仅反映了思维的逻辑进程.在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非现实性"这一概念,对黑格尔的模态体系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现实性"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突出表现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的现实性过程事实上也是劳动的非现实性过程;另一方面,工人劳动的非现实性同时也是他人现实性的实现.而作为"非黑格尔时刻"的"非现实性"来自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偶然性"概念的改造.黑格尔的"偶然性"只是其"现实性"的一个必要环节,在逻辑进展中最终要回归到现实性之中.马克思则使"偶然性"脱离了"现实性",并使之成为一种能够独立发挥效力的力量,"偶然性"既可以表现人类本质并返回到"现实性"之中,也可以产生异于人类本质的力量从而达至某种"非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