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临床特征与BMP10变化及其危险因素

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临床特征与BMP10变化及其危险因素

扫码查看
目的: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骨形态形成蛋白10(BMP10)变化,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心房颤动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92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88例)。收集病人基本临床资料,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MP10含量。并针对病人临床资料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年龄偏高,病程偏长,冠心病和瓣膜病比例更高,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加,血清BMP10含量明显偏高(P均<0。05)。心功能分级及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特征与BMP1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为BMP10、年龄、左心房内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年龄0。922[95%CI(0。871,0。972)]、左心房内径0。720[95%CI(0。619,0。812)]、BMP100。936[95%CI(0。887,0。984)],P均<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清BMP10水平相较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呈高表达,其临床特征与BMP10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BMP10可能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有希望成为监测心房颤动疾病进展的有效指标。

富丽娟、王亚娟、高蕾、皮林、陈方

展开 >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北京 100021

持续性心房颤动 临床特征 骨形态形成蛋白10 危险因素

202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CSTPCD
影响因子:1.463
ISSN:1672-1349
年,卷(期):202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