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科学问题与战略路径

    王金伟黄震方王兆峰明庆忠...
    2335-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质生产力是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议题。本文基于区域经济、乡村地理、旅游地理、数字经济等多元视角,围绕乡村振兴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科学问题、现实挑战、实践路径、未来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引擎;②新质生产力是重塑文旅资源观并赋能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动能;③数字乡村建设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④专业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⑤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通过本文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相关问题的理论阐释,而且也能为相关管理者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数字文旅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耕地保护阈值研究

    赵晓宇孙春强崔荣国陈静...
    2355-2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明显变化、人口数量减少、资源环境硬约束没有改变的背景下,开展以满足中国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和营养健康为目标的新时代中国耕地保护阈值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方法]结合膳食平衡法测算的年人均粮食需求量,构建兼顾人口、人均粮食需求、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的耕地保护阈值测度模型,分析2021年全国及各农业生态区耕地最低需求量和耕地赤字盈余状况,并基于当前粮食单产水平和未来人口变化预测分析2035年、2050年中国耕地最低需求量。[结果]①2021年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范围约为420。0~497。1 kg。②运用耕地保护阈值测度模型得出,2021年中国人均耕地阈值约为0。07~0。09 hm2,2021年中国耕地最低需求量约为10525。34万~12530。17万hm2;在不同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下,耕地赤字盈余整体表现为随人均粮食需求量的增加,耕地盈余减少、赤字上升,各农业生态区耕地赤字盈余呈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东北区耕地盈余最高,江南区和华南区耕地赤字最高。③按照当前粮食单产水平,预计2035年中国耕地最低需求量约为10141。68万~12073。42万hm2,2050年约为9533。61万~11349。53万hm2。[结论]依照目前耕地减少速率,预计到2035年中国耕地总量可能突破耕地最低需求量高值,2050年仅能达到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中等水平下的耕地最低需求量,中国未来耕地保护形势非常严峻。建议进一步改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农业生态区为基础,科学设定耕地保护政策单元,立足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同时,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构建跨区域、多层次一体化的耕地横向协同保护体系,以高水平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端牢中国饭碗奠定坚实基础。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健康中国耕地阈值人均粮食需求量

    "两藏"战略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评估

    王蕴潞王萍翟腾腾寇雯红...
    2367-2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以"两藏"战略为指导,评估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潜力,可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面板数据、文献二手数据,测算现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估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化肥施用、农业机械化、育种技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自然灾害7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预测2035年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潜力。[结果]①综合耕地资源本底与人为利用等影响粮食生产的直接因素构建了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评估框架,并以此计算得出中国粮食主产区2035年粮食综合生产潜力预计达7。66亿t,是现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45倍。②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粮食综合生产潜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河南>山东>河北>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四川>湖南>辽宁>湖北>江西。③耕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升、化肥施用、农业机械化、育种技术、劳动力老龄化、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粮食增产潜力分别占粮食综合生产潜力的0。96%、0。45%、0。66%、2。58%、28。17%、1。32%和-2。90%。[结论]推动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投入效率、增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创新驱动转型、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方向。

    "两藏"战略粮食生产潜力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评估

    数字乡村建设对转出户农地流转续约的影响及其机制

    司瑞石周石磊
    2384-2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乡村建设为农地流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探讨其对农地转出户流转续约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保障农地经营权稳定、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22年陕西、宁夏和甘肃3省份457户农地转出户数据,从数字技术可得性、数字技术可及性和数字技术可用性3个方面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指标体系,采用双栏模型(DHM)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地转出户流转续约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①样本中愿意续约的转出户占比57。77%,平均续约期限为3。45~5。98年。②数字乡村建设对农地转出户流转续约意愿和续约期限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果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③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不同分位点续约期限呈现倒U型影响。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地转出户流转续约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及以上学历、II型及以上兼业类型和签订正式契约的样本中更为明显。④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提高非农就业质量、增强流转续约认知和降低流转续约成本促进农地转出户流转续约。[结论]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并激活数字要素潜能成为促进农地转出户流转续约的重要路径。建议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养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打造农地流转信息平台以及完善流转续约监管机制。

    数字乡村建设农地经营权农地流转续约双栏模型农地转出户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机械替代劳动的影响——基于准实验法的宏观与微观证据

    杨宇谢志文张丽娟张倩...
    2402-2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作为"两藏"战略的重要实践,是破解农村高用工成本与低机械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评估其对机械替代劳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方法]本文以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基础,基于准自然实验思路,利用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江西省3个县两期的农户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在劳动成本上升条件下对机械替代劳动的影响。[结果]①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农户倾向于采用机械替代劳动的策略。②在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前提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增强了机械替代劳动的效应。③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输出主要地区和大规模农户中对机械替代劳动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④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降低坡耕地比例、改善农村道路和减少地块细碎化等途径增强了机械替代劳动的效应。[结论]为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机械替代劳动的效应,需要精准施策,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议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道路,减少地块细碎化程度,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从而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劳动力成本诱致性技术变迁要素替代双重差分法

    空间匹配视角下伊犁河谷农业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及土地退化风险研究

    董光龙王珏王涵程伟亚...
    2419-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识别农业土地利用冲突及其潜在土地退化风险,旨在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保障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通过构建空间匹配视角下的农业土地利用冲突诊断识别方法,定量刻画2020年伊犁河谷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强度与空间分布格局,结合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基于空间组合矩阵识别了土地退化风险区。[结果]①相比过度简化的土地能力评价方法,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更适用于表征伊犁河谷地区自然土地利用;②2020年伊犁河谷农业土地利用冲突区面积为20142。5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为29。30%,该区域的实际土地利用超出了由自然禀赋决定的自然土地利用适宜范围,农业资源空间错配明显。③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不敏感区域分布最为广泛,面积达44442。4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14%,广泛分布于伊犁河谷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带;中度敏感、高度敏感与极敏感区面积分别为3811。25、3692。74和2683。44 km2,均主要分布于霍尔果斯市北部、昭苏县南部的南天山山地和尼勒克县北部的北天山山地。④土地退化风险区面积为4200。92 km2,占农业土地利用冲突区域面积的20。95%,占伊犁河谷总面积的7。63%,主要分布于地形崎岖、自然环境恶劣的北、中、南天山山地,该区域适宜林地或林草混合,但目前作为人工草场且过度放牧,导致土地退化风险加大。[结论]伊犁河谷农业土地利用冲突不严重,存在零散分布的土地退化风险区;应针对潜在的土地退化风险,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解决农业空间错配与冲突问题,协调粮食生产、畜牧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统筹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

    适宜性评价农业空间错配土地利用冲突土地退化侵蚀敏感性伊犁河谷

    基于随机生产函数的农业气候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方法与应用

    汪阳洁毛小燕汪进贤强宏杰...
    2434-2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科学评估气候风险管理效果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至关重要。基于随机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分析框架被广泛应用于气候风险管理效果评估,但是较多文献对随机生产函数存在错误理解。本文旨在弥补已有文献不足,梳理随机生产函数在农业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情况,进一步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管理优化提供合理建议。[方法]针对现有应用随机生产函数评估气候风险的多篇文献中存在的逻辑不自洽问题,提出转变随机生产函数的应用思路、优化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方法,并利用2001-2020年中国3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随机生产函数在评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效果方面的适用性。[结果]①增加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以及单位面积农业用电量等常规要素投入均能提高作物单产。②扩大作物播种面积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单产,同时还能显著降低作物的生产风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和单位面积农业用电量在提高单产的同时会加剧生产风险。③各类常规要素投入对作物生产的影响随气候条件而变化,也间接反映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各类常规要素资源管理对抵御农业气候风险的能力存在差异。[结论]①气候变化本身就是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来源,把气候变化作为解释变量估计气候变化对风险影响的传统生产函数模型存在不足,该估计结果可能并不具有实质性经济涵义。②有必要将随机生产函数应用到识别气候变化与要素投入组合的影响,从而评估不同要素投入的抵御气候变化风险效果,进而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管理优化提供合理建议。

    气候变化风险资源管理措施随机生产函数适应效果农业生产

    湿地特许经营制度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倩倩徐瑞良靳诚孙东方...
    2447-2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特许经营制度是实现湿地资源资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新路径,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实践。梳理国内外湿地特许经营制度研究框架、特征与发展趋势,能够为中国湿地特许经营制度试点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对于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本文结合系统性综述与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共现可视化分析,归纳湿地特许经营制度研究特征,解析湿地特许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湿地特许经营制度研究展望。[结果]①国内研究聚焦"对象—关系—机制"脉络,国外研究则注重"特许—环境—个体"路径。②国内研究呈现3个阶段的演变历程,政策引导性逐渐加大;国外研究演化分段不明显,更加关注问题剖析。③在制度逻辑与政策建议视角,国内外研究均以经验归纳法为主;而在问题导向视角上存在方法论分异。④中国特色的湿地特许经营制度包括多层级递进的权责体系、多主体协同的参与体系、多路径实现的价值体系和多类型管控的保障体系,具有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征。[结论]在湿地特许经营制度试点实践领先于理论研究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产权、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増权理论开展研究,同时在实践探索中应更加关注政策整体性、监督系统性、竞争科学性和居民参与性问题。

    湿地特许经营制度架构文献综述研究趋势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考察

    刘敏陈银蓉王珏陈坤...
    2462-2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可为促进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及实现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参考。[方法]本文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内1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05-2020年中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研究期内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均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但各个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粤港澳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均值最高,依次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黄河流域。②随着时间推移,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结构基本朝向稠密化、多元化和稳健化趋势发展。个体网络结构表现为净溢出者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净受损者和合作者城市的数量,且城市间存在"中心—边缘"的结构特征。③不同驱动因素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经济驱动力、资源禀赋力、政府调控力和政策引导力等因素起到主导作用,并且驱动因子交互组合之后的影响力实现了双因子增强效果。[结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应重视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促进区域间要素的有序流动与资源的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低碳转型路径,助力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减排和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地理探测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软、硬环境的调节作用

    岳立王昕冉
    2477-2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后文简称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聚焦电子商务软、硬环境的调节效应,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2个地级行政单元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探究试点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从供需两侧将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重点行业纳入分析框架,讨论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内部影响机制,并构建电子商务软、硬环境评价体系探讨其调节作用。[结果]①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碳排放效率,该结论历经多重检验依然成立。②软、硬环境在试点政策影响碳排放效率中主要呈现正向调节作用。硬环境中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作用显著,软环境中科技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政务环境调节作用较强。③异质性分析揭示了城市资源禀赋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对政策效果的影响差异,政策效果在非资源型城市、成长再生型城市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城市中更明显。[结论]加强试点政策在供需两端的减碳效应,优化电子商务网络和物流等硬环境,培育科技创新、市场和政策政务等软环境,二者协同发力,推动政策效应最大化。建议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构建产业电商新生态,强化软、硬环境协同优化,因地制宜发展电子商务。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碳排放效率双重差分双重机器学习软环境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