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维异质性视角下高铁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准自然实验

多维异质性视角下高铁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准自然实验

The effec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urba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mech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heterogeneity:A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281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in China

扫码查看
[目的]高速铁路的低碳优势有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因此从多维异质性视角探究高铁建设的低碳减排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意义凸显.[方法]本文基于2006-2020年全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将高铁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探究了高铁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高铁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平均存在4年延迟期;②高铁减排效应在西部城市、成长型和衰退型的资源型城市及非枢纽城市显著,但在其他地区和类型的城市没有显著影响;③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建设能通过提高城市经济聚集度和科技创新水平进而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④空间双重差分结果显示,高铁建设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虹吸效应"大于正向"扩散效应".[结论]因此,对于高铁建设,国家应保存量稳增量,继续发挥其低碳减排作用,各地方政府也应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制定减排政策,在实现城市碳减排目标的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high-speed rail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quasi-natural experiment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mediation effect model

张晓昱、李润楠、秦玉婷、左其亭、郑鹏飞

展开 >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

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郑州450001

郑州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郑州450001

高铁 碳排放强度 准自然实验 双重差分模型 中介效应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大经济学管理学新兴学科孵化研究基地项目郑州大学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52279027101/326101682021ZDGGJS034

2023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资源科学

CSTPCD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408
ISSN:1007-7588
年,卷(期):2023.45(7)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