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怀东

双月刊

1001-5019

journal@mars.ahu.edu.cn

0551-5107145

230039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以学术为本位,以质量为生命,刊发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化民善俗:晚明徽州乡约实践中地方官对太祖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

    陈瑞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祖圣谕六言是明代王朝国家推行教化、整合地方的一种国家与社会治理工具,在晚明徽州乡约实践中则成为一种"国家在场"与国家意志表达的象征符号.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六言宣讲演绎实践是当时徽州社会化民善俗与县域治理实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作为王朝国家在地治理重要代表的晚明徽州地方官致力于通过圣谕宣讲演绎这一教化环节,将王朝国家的意志和治理理念直接下沉、灌输至治下乡绅、宗族等代理人及普通民众,以实现将所辖之区打造成为善治之域的目的.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宣讲演绎实践主要体现为一批深受儒家思想理念熏陶的实践主体,紧密结合其所处时代特点与徽州府县地域实情,对圣谕文本进行灵活发挥以为己所用的过程.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宣讲演绎实践呈现出居高临下、软硬兼施、家长式口吻、说教味重以及俗化、接地气等特点.

    徽州地方官乡约实践圣谕六言化民善俗社会治理

    宗族记忆、村落景观与族姓地图——基于清代徽州家谱的考察

    朱慧敏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族记忆是指宗族成员共同创造、传承和改造的历史记忆.宗族是宗族记忆产生的土壤,决定了宗族记忆的内容及演化规律,宗族记忆则反映了宗族思想的内核.徽州家谱是记载徽州宗族历史、保存徽州宗族记忆的主要载体,而族姓地图是徽州家谱的重要内容.清代徽州家谱收录的族姓地图包括村居图、宗祠图和墓图,这些地图描绘了村落内的住宅、祠堂和祖墓等景观,深刻地反映了徽州人精神世界的诸多侧面.稽考清代徽州家谱中的族姓地图,并与徽州其他相关文献记载进行比勘,有利于从地图史的角度对清代徽州宗族记忆进行深入解读.

    宗族记忆村落景观族姓地图徽州家谱

    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改造"及其后果

    郑伟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兰西哲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自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改造".这种"改造"的突出特征是在部分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有效性的基础上,确认"市民社会"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传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域之外开拓出文化斗争的新领域."文化领导权"问题事实上成为"市民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介",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必要性问题的关键表态,最终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严重分歧.葛兰西关于"有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及其作用的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文化运动中领导作用的忽视,源自对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误读.这种忽视实际上也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症结"所在.

    葛兰西历史唯物主义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

    重探"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李雨轩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命题,但目前仍有细节或关键问题未能廓清.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将黑格尔的理念论改造为真理论,从而使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获得了基础.美学观点不但表现为文艺形式层面,还表现为一种合于历史的深层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蕴.历史观点对美学观点的这种渗透以唯物史观对文学的本体界定为基础."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中国文艺理论界影响深远,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它的重要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效力.

    恩格斯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中国马克思主义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辩证法

    孙亚杰陈治国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辩证法素来被看作亚里士多德哲学探究的主导性方法,并且,伦理学是这种方法最为明确而成功的运用领域.不过,在新近研究中,部分学者对这种传统解释,尤其是辩证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探究的主导性方法这一重要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挑战.然而,这些挑战及其根据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在于,亚里士多德《论题篇》中的辩证法包含立论和驳论两条路径;从具体程序上看,《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七卷所阐述并运用的"拯救现象法"正是辩证法驳论路径的表达,而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欧德谟伦理学》两次对伦理学核心主题即幸福定义的探究中,辩证法的立论路径则更多地得到了明确运用.同时,《论题篇》以及《辩谬篇》对辩证法提出的诸种其他相关要求,如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建构命题、引用事实作为证据和说明等,也都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作品中得到回应和贯彻.因此,辩证法无可怀疑地构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主导性的探究方法,亦即,不仅伦理学领域的探究实践与他创造性建立的方法理论相一致,而且与这些方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也鼓舞一种自觉的原创性精神和意识.

    亚里士多德辩证法立论驳论拯救现象法伦理学

    同一与解构——弗洛伊德的重复概念与德里达的推进

    陶佳意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里达认为,弗洛伊德的重复概念以一种充满张力的方式反叛了哲学的同一性传统.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回忆机制中存在着一面具有显现与遮蔽双重功能的"记忆屏",他在元心理学阶段将此概念发展为阻碍本源经验之表象的抵抗,以表明在回忆中不可能完全再现同一性的本源经验.然而,德里达认定,弗洛伊德的工作不够彻底,他仍然保留了通过消解抵抗而重新揭示同一的本源经验的希望.鉴于此,德里达接管了弗洛伊德的工作,并以自己的方式使其在差异化的方向上继续推进.德里达指出,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不仅暗示了深层抵抗,而且其文本自身亦成为对本源经验的抵抗的生动诠释.因此,弗洛伊德的重复概念在事实上构成一种对意识哲学之同一性的抵抗与解构,同时也不自觉地提出了同一性哲学的一种根本性难题.

    解构精神分析重复抵抗记忆屏

    陈子英:鲁迅青年形象建构的一个隐秘侧影

    王丹刘铁群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子英是贯穿鲁迅晚清日本留学界、民元前后绍兴教育界至辛亥革命及其挫折时期的友人,但二人的交往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史料上也存在错漏.陈子英与鲁迅青年时期呼吁的理想"个人"有契合之处,也可被视为"狂人"、吕纬甫、魏连殳等现实原型的隐秘侧影之一,从中亦可窥得有别于传统"投降"、徐锡麟式的流血革命和鲁迅式的迂回抵抗的第四种"候补"结局,即丧失"候补"资格,沉没在辛亥革命的阴影之中.陈子英其人在鲁迅创作中由"隐"至"显"的过程,也是鲁迅追忆民元精神、重构"民国的建国史"的意图不断敞开的过程,它与鲁迅的青年话语建构交织在一起,共同指向鲁迅"立人"的启蒙观念.

    鲁迅陈子英青年辛亥革命

    魔鬼·立人·决断:《摩罗诗力说》与作为留日鲁迅思想方法的复仇话语

    周楷棋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仇"是《摩罗诗力说》建构"摩罗诗群"的话语线索之一.在阐释《该隐》的部分,鲁迅以一段不属于既有材源的原创言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拜伦笔下的魔鬼形象,其同时复仇上帝并抵抗民众的背驰行为彰显出留日鲁迅思想探索的深度与矛盾."鲁迅魔鬼"的矛盾背后,蕴含着鲁迅借由"复仇-立人"的思想路径,探索现代主体生成时遭遇的自反性张力.该主体从诞生之始就展现为以现代价值批判自我传统和所在语境的断裂式生成,以及在价值决断的两难中产生的罪感意识.经由《摩罗诗力说》,复仇话语从形象、方法到心理贯穿着彼时的摩罗谱系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者群像,成为鲁迅主体思想建构的独特方法.

    鲁迅摩罗诗力说复仇魔鬼

    抗战结束后的另类"纯诗"实践——以《江西民国日报·文学》为中心

    高强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民国日报·文学》所刊诗歌是"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产生的,它们在现实性和艺术性上取得了平衡.聚集在《江西民国日报·文学》周围的诗人们,在一个以乐观昂扬、直露激切为风尚的时代,纷纷"将自己灼热的感情强烈地燃烧在所写的主题上",用心呵护经营那些琐细却真切的个体情感,进而产生了一种颇为另类的诗歌抒情模式.《江西民国日报·文学》的诗歌在"向生活密林更深广的突进"的基础上,更"向思想密林更深广的突进",由此获致了某种"内在的坚稳".《江西民国日报·文学》由此呈现出一系列既现实又现代、既抒情又理智的诗歌,赓续并发展了二十年代的"纯诗"主张,对这一诗歌风貌的钩沉,有助于重溯战后文艺发展变迁的运转轨迹.

    《江西民国日报·文学》纯诗发掘现实情绪经营思想淬炼

    再造合法性的流失:晚清报纸对"宣统户口调查"风潮报道的话语分析

    周亚平王力行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报业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闻记者的大量增加以及社会调查技术的引进,报刊得以在社会上运作和发声,冲击了清政府原有的权力运作体系.本文结合《北洋官报》并以《申报》《时报》《新闻报》等商报有关清末户口调查引起的"民变风潮"的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不同性质的报刊在报道民变时各方的权力博弈过程和报道策略.研究认为三家报纸的报道内容一方面展现共识和各自的策略与技巧,另一方面突显了不同的报道模式和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削弱了清政府再造合法性的努力,同时也促进近代社会的转型.

    户口调查话语分析舆论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