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建筑
安徽建筑

石冬冰

双月刊

1007-7359

jian5891@mail.hf.ah.cn;ahjz5891@163.com

0551-2860925(主编室)2860963(编辑部)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环城南路28号

安徽建筑/Journal Anhui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徽省工程建设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刊物,有着30多年的办刊历史,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相变材料在建筑采暖中的应用分析

    雪梅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开发了一个包含新型相变材料(PCM)的太阳能加热系统,进一步研究相变材料的外热和内热行为,并深入探讨了相变材料太阳能采暖系统在建筑采暖中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将太阳能采暖系统在试验建筑采暖上运行一个采暖期,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采暖室、室外和对照屋的温度.研究表明,使用相变材料的集成太阳能采暖系统可以产生稳定和连续的供暖效果,且使用相变材料采暖房间的平均温度比不使用相变材料的房间高4.6℃.以16℃作为最低的标准室温,太阳能采暖系统在一个采暖期可以节省大约45%的能源.太阳能采暖系统的成功开发,将为实现建筑采暖节能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变材料建筑采暖温度采暖系统

    石灰改良土强度和体变特性试验分析

    覃玲律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通过石灰改良后的线路周边弃土用作填料,既减少了弃土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扩大填料选用范围.但石灰改良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强度及体变特性还不明确,故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干湿循环对石灰改良土强度及体变特性的影响,主要得出:在石灰掺量不低于4%时,试样峰值抗压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石灰改良试样的临界次数在逐渐增加;弹性模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弹性模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前2次干湿循环中,而后弹性模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高掺量石灰改良试样在轴向受压条件下能承受更大的轴向变形,故在前9次干湿循环过程中试样的弹性模量在下降,而峰值抗压强度却在增加;第1次干湿循环中强度非但没有损失,反而还有增加,但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强度逐渐产生损失,但强度损失速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在逐渐减小;第1次干湿循环作用使得石灰改良试样强度及弹性模量都增加,而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强度和弹性模量都产生了损失,说明干湿循环作用对试样强度及弹性模量有相同的劣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石灰改良土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灰改良无侧限抗压试验干湿循环强度特性体变特性

    硫酸盐侵蚀作用对ATB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辉王志杰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硫酸盐侵蚀作用对柔性基层(ATB)力学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干湿循环法加速ATB试件劣化,采用小梁弯曲试验对ATB试件力学性能进行室内检测,同时提出ATB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力学损伤系数MDC,结果表明:硫酸盐侵蚀作用下ATB的力学性能随着空隙率及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衰减,且受空隙率的影响更为显著;硫酸盐侵蚀作用下ATB力学性能衰减阶段主要分为侵蚀前期和侵蚀中后期两个阶段.在侵蚀前期,硫酸盐结晶膨胀填充ATB内部空隙,故力学衰减速率较缓,而到了侵蚀中后期,在膨胀内应力持续作用下ATB内部发生裂缝,裂缝由内向外逐渐扩散并互相贯通,故该阶段下的力学衰减速率较快.

    ATB硫酸盐溶液浓度空隙率力学性能

    矿渣/粉煤灰基地聚物稳定公路路面性能研究

    段先宝
    88-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路基工程建设过程中,用矿渣基地质聚合物材料替代水泥稳定碎石,符合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制备了矿渣/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材料来稳定路基碎石.文章研究了矿渣/粉煤灰基稳定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干收缩耐久性,分析了地质聚合物用量对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通过FITR、SEM等显微试验,探讨界面过渡区强度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结果表明:矿渣/粉煤灰基稳定碎石的28d抗压强度、压缩弹性模量随地质聚合物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矿渣基地质聚合物用量为4%时,矿渣/粉煤灰基稳定碎石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8.76MPa.当地质聚合物用量为4%时,矿渣/粉煤灰基稳定碎石的干收缩应变为2.261με,且界面过渡区周围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孔隙,表明地质聚合物和骨料之间的结合良好.

    矿渣粉煤灰地聚物公路路面性能

    冻融循环对聚丙烯纤维和水泥稳定黏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张洋铭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为分析冻融循环对聚丙烯纤维和水泥稳定黏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标准养护7d后,对稳定的黏土进行了一系列无水供应条件下的冻融试验,然后进行了无侧限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处理的黏土表现出体积收缩,随水泥含量和冻融循环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纤维和水泥稳定黏土试样出现体积膨胀;受冻融循环影响的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初始的柔性阶段,由于纤维的延展性,纤维稳定的黏土比水泥处理的黏土有更大的峰值应力;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最初几个冻融循环后急剧下降,然后在第5次冻融循环后表现出很小的变化;10次冻融循环后,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率在42%~69%之间;聚丙烯纤维的加入改善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在纤维含量为0.20%时表现出更高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冻融循环聚丙烯纤维水泥黏土力学性能

    建筑工程施工领域中BI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研究

    马帅鸽张平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重探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BIM技术的应用状况,分别对国内外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且对建筑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分析国家政策以及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重视程度,为后续中职学校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提供借鉴.

    建筑工程施工领域BIM技术发展前景建筑业技术人才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罗森林孔令宇谢允魏世辉...
    9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BIM技术给装配式建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仍然存在较多危险源.文章针对装配式建筑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将BIM技术融入其中,探讨了应用BIM技术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夯实装配式建筑安全基础工作.具体应用包括健全完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利用BIM技术健全完善装配式建筑的"两个体系";BIM技术细化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并制定防护对策;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特点,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日常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测;基于BIM技术开展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通过BIM与VR技术结合,给学员提供现场互动体验.

    BIM技术装配式建筑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

    安徽省建筑领域碳排放标准体系研究

    周静娜
    100-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碳排放标准体系现状,构建安徽省建筑领域碳排放标准体系,明确标准体系架构,梳理各标准之间的关系,罗列出还需编制或修订的标准,并提出标准技术要求,为后期相关标准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碳排放标准体系通用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

    建筑设计变量对绿色建筑建造能源性能的耦合效应

    姜德龙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室为例,研究了建筑设计变量对绿色建筑能耗的耦合效应.对7个不同窗墙比组合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特征进行抽样,利用Energyplus软件对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利用树状高斯过程分析了设计变量之间的潜在交互效应.研究表明,设计变量的耦合效应及其对能源消耗趋势的影响无法通过普通的线性回归来揭示,且设计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能耗的影响也需要考虑在内.同时在窗户的传热负荷、窗墙比和空气渗透中发现了耦合关系,窗墙比越大,建筑能耗越大,最大能耗超过1.08 kW·h.当该地区的窗墙比较大时,建议考虑夏季隔热/散热,而不是加强保温.

    设计变量建筑能源设计耦合效应

    基于CIPP模型的建筑设计类虚拟现实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平戴宏杰余翰武廖美中...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形成新兴的虚拟现实课堂,为教师与学生、讲授与学习等带来了变化.虚拟现实课堂教学质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文章以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建筑设计类课程为例,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虚拟现实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结合建筑设计类课程特点,构建了适用于建筑设计类虚拟现实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课题背景、教学投入、课程教学、教学成效4个一级指标,涵盖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师资团队、课程准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成果、课程影响等9个二级指标以及20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关注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综合了诊断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虚拟现实课堂教学决策和改进.

    CIPP模型虚拟现实建筑设计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