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学通报

郑之宽

半月刊

1007-7731

ahnxtb@sina.com

0551-62675980

230001

合肥市徽州大道193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内

安徽农学通报/Journal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查看更多>>《安徽农学通报》是安徽省农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以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07-7731 CN34-1148/S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刊登作物栽培与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蚕桑、茶园、畜牧、水产及其他农业科学的硬科学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是农业推广领域唯一的科技杂志,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源激素对银杏扦插生根率影响的研究

    潘雪雷邢友武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影响银杏扦插生根的内部因子入手,研究了不同树龄、不同采条时间的银杏母树当年生枝条中内源激素与枝条的扦插生根率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枝条中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和赤霉酸(GA3)的含量与银杏枝条的扦插生根率成正相关,与脱落酸(ABA)的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同时,银杏的扦插生根率也受到IAA、Z和ABA的含量,及IAA/Z、IAA/ABA比值的影响,比值高有利于生根,反之对生根不利;银杏扦插繁殖具有明显的年龄效应,随着母树树龄的增加,扦插生根率呈下降趋势;银杏扦插繁殖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一年内,随着采条时间的推移,生根率逐渐降低.因此,在进行大面积育苗中,早春季节的幼嫩枝条较适宜银杏扦插生根.

    银杏扦插繁殖树龄采条时间内源激素

    基于CiteSpace西伯利亚杏文献可视化分析

    锡林呼张胜利闫艳秋代金玲...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伯利亚杏耐寒、抗旱,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3—2023年西伯利亚杏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杏研究论文的发文量波动变化,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发文量最高的机构和作者分别为沈阳农业大学及该校林学院董胜君;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该主题研究热点主要为育苗、栽培、造林技术的应用与提高,抗旱性调控机制,种质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

    西伯利亚杏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废弃石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探讨

    周玉海葛毅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HPH流域废弃石煤矿综合治理实践,分析了废弃石煤矿基本情况,以及石煤矿开采产生的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提出矿区治理可采取废弃矿硐封堵、废渣堆综合治理、污染河道清污、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综合治理策略,全面治理或管控中高风险污染源,从源头上消减酸性水量和降低重金属浓度,有效降低区域水环境风险,持续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同类型矿区治理提供参考.

    石煤矿矿硐废渣堆酸性水生态环境治理

    入侵植物一年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优化

    王仕文杨子琼魏淑雅丁彤...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年蓬为菊科飞蓬属植物,是分布较广、危害较重的一种外来入侵杂草.为优选该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一年蓬基因组DNA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与常规的植物基因组试剂盒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一年蓬基因组DNA较优的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即一年蓬的干燥叶片经CTAB-free去除多糖,并加入β-巯基乙醇防止酚氧化,用氯仿∶异戊醇(24∶1)抽提3次.改良CTAB法提取的一年蓬基因组DNA质量较高,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的A260/A280数值接近1.8~2.0,且凝胶电泳DNA条带清晰,无明显拖带.该方法为该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入侵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菊科一年蓬DNA提取方法改良CTAB法正交试验

    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黄惠任向东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玉米产量迅速增加,但病虫害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分析了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特点,研究发现,其中虫害包括地下害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蚜虫,病害主要包括穗腐病、粗缩病、大小斑病和锈病,同时探究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以充分了解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的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玉米病虫害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田间管理

    几种药剂混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调查

    夏大东陈永广孙俊铭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多杀·茚虫威、多杀霉素和四唑虫酰胺等杀虫剂与阿维菌素混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及药剂混用对水稻的安全性,本研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5%多杀·茚虫威SC等杀虫剂与10%阿维菌素SC混配施用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明显,危害稳定期调查,15%多杀·茚虫威SC 300 mL/hm2与10%阿维菌素SC 750 mL/hm2混用、200 g/L四唑虫酰胺SC 150 mL/hm2与10%阿维菌素SC 750 mL/hm2混用两次施药处理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在95%以上.建议防治稻纵卷叶螟在卵孵高峰期茎叶喷雾施药,采取15%多杀·茚虫威SC 300 mL/hm2与10%阿维菌素SC 750 mL/hm2混用,或200 g/L四唑虫酰胺SC 150 mL/hm2与10%阿维菌素SC 750 mL/hm2混用.

    稻纵卷叶螟多杀·茚虫威多杀霉素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

    不同施用量复合肥对马铃薯产量及疮痂病的影响

    郑玉宝尹东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分别设置0(处理1)、900(处理2)、1050(处理3)、1200(处理4)和1350 kg/hm2(处理5)共5个施肥处理,探讨不同施用量复合肥对马铃薯产量及疮痂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方面,处理2(43928.6 kg/hm2),处理4(42023.8 kg/hm2)和处理3(41277.8 kg/hm2)产量较高,与处理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薯率方面,处理1的病薯率最高(98.1%),处理4病薯率最低(91.9%),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指数方面,处理1的病情指数最高(56.6),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处理间病情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防效方面,不同施肥处理的防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各结果来看,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表现较好,其疮痂病发病较轻,产量较高,兼顾了病害防治和经济效益,因此,建议生产上该作物复合肥施肥量以900~1200 kg/hm2为宜.

    马铃薯施肥量疮痂病病情指数防效

    市售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的营养成分分析

    林淼杨海锋时文兴刘海燕...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相关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45批次现磨咖啡样品和14批次速溶咖啡样品中多种营养物质的成分(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元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A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主要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咖啡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为可溶性固形物,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体补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及部分人体必需的元素.因咖啡配方不同,各类咖啡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部分咖啡样品糖度较高,或钠含量较高,消费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择.

    咖啡营养蛋白质氨基酸

    桑叶茶及其加工技术研究

    陈怀玉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药食同源产品桑叶茶受到了广泛关注.桑叶茶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还因其具有潜在保健功效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探究了桑叶茶的研究现状、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桑叶茶的主要营养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探讨其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桑叶茶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黄酮、多酚、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价值较高;桑叶茶还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维护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保健作用,如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抗菌等;建议从采摘与预处理、杀青、揉捻和干燥技术等方面提高桑叶茶加工技术.研究为桑叶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推动桑叶茶及其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桑叶茶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加工技术

    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机番茄鉴别

    陈思维李嘉璐卢哲颜文婧...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消费市场上不断增长的有机番茄食用与鉴别需求,基于质谱检测数据,本文研究了一种有机番茄快速鉴别深度学习模型.首先,模型使用无监督降维方法对原始质谱检测数据进行降维,提取关键信息;其次,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和Transformer网络提取序列信息特征;最后,利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构建分类器,实现面向有机及非有机番茄的精准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在训练集上表现为98.437%,在测试集上表现为97.478%.结果表明,模型在有机及非有机番茄质谱快速检测识别任务上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可部分满足有机番茄市场的发展需求,为有机番茄鉴别提供一定参考.

    深度学习有机番茄降维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