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学通报

郑之宽

半月刊

1007-7731

ahnxtb@sina.com

0551-62675980

230001

合肥市徽州大道193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内

安徽农学通报/Journal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查看更多>>《安徽农学通报》是安徽省农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以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07-7731 CN34-1148/S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刊登作物栽培与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蚕桑、茶园、畜牧、水产及其他农业科学的硬科学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是农业推广领域唯一的科技杂志,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香果树的引种及园林应用

    方宇鹏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果树是特有单种属、孑遗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本文通过对香果树在安徽池州地区的引种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发现香果树具有较强的抗性,病虫害较少,可安全越冬,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前景.

    香果树引种生态适应性园林绿化

    不同胡枝子属植物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张鑫月周晓慧史宝胜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胡枝子的光合特性,本研究以绒毛胡枝子等7种胡枝子属植物为材料,测定7种植物的生长性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种胡枝子的生长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绒毛胡枝子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其他胡枝子;7种胡枝子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绒毛胡枝子>长叶胡枝子>胡枝子>短梗胡枝子>截叶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兴安胡枝子,其中绒毛胡枝子最高,兴安胡枝子最低;7种胡枝子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绒毛胡枝子>长叶胡枝子>短梗胡枝子>胡枝子>截叶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兴安胡枝子,其中绒毛胡枝子最大,兴安胡枝子最小.该研究从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角度进行比较,为7种胡枝子植物在河北地区引种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胡枝子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

    胡杨与灰叶胡杨的叶片光谱特征对比分析

    马思佳王家强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与灰叶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进行光谱测试,并结合室内化验分析数据,揭示胡杨及灰叶胡杨叶片的光谱特征,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胡杨与灰叶胡杨的叶片光谱反射率走向相似,但差异较明显;通过二者之间的两条反射光谱曲线的光谱相似性相关数值的计算,证明胡杨与灰叶胡杨的光谱相似性不高;胡杨与灰叶胡杨的包络线去除光谱的两个吸收谷位置走向一致,但差异显著性检验证明,二者的吸收斜率差异极显著.通过胡杨与灰叶胡杨的光谱位置特征进行对比筛选,判断不同胡杨品种的吸收特征参数,并通过筛选敏感波段反映光谱与色素的相关性,体现色素吸收光谱变化的强弱程度,更能体现色素含量变化的差异.为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胡杨与灰叶胡杨的健康状况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为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及植被重建提供理论基础.

    胡杨灰叶胡杨高光谱

    基于WOS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李瑞丁茂文费维新张付贵...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性极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钝化修复是治理污染土壤较为实用的绿色经济策略之一.为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现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1年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论文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21年全球土壤重金属钝化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dous Materials以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杂志刊发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较多,国家级基金等是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来源.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镉污染修复是重金属钝化修复领域较受重视的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是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机构.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钝化材料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可同时修复多种重金属的新型钝化材料筛选,以及结合重金属低积累品种或栽培措施等方面,提高修复效果,降低修复成本.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复杂土壤分布特征及暗管排水响应模拟

    董志玲贾壮壮陶园梁豪杰...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地中障碍土层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排水工程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这对其治理提出了很大挑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为研究区域,实地取样调查了不同点位的复杂土壤分布特征,基于HYDRUS二维模型分析了不同黏土层位置对于暗管排水流量的影响作用,并提出复杂土壤条件下的排水建议.结果表明,土壤存在弱透水层且无其他治理措施时,土壤盐分普遍偏高,弱透水层的位置不具有固定位置和特征,总体来说,弱透水层厚度以10~20 cm偏多.当黏土层位于暗管层时,10 cm黏土层就会导致暗管排水量减少20%,暗管上部10 cm位置处的黏土层对于暗管排水效果影响最大,较常规地下排水量减少22%;当黏土层位置超过2倍暗管埋深时,对于暗管排水量的影响较小.根据不同弱透水层的位置,合理设置排水排盐方式对盐碱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土壤土壤质地黏土层暗管排水排水量

    枣园间作棉花、苜蓿土壤呼吸差异及效益分析

    赵雅茹陈国栋甘塘煌武国义...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种植模式会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结合气相色谱仪对枣棉间作、棉花单作、枣苜间作和苜蓿单作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测定,并对其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以确定综合收益最高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枣棉间作与棉花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5.78%,N2O排放通量减少了76.40%.枣苜间作与苜蓿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06%,N2O排放通量减少了57.89%.枣棉间作与枣苜间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增加了206.42%,N2O排放通量增加了375.00%.棉花单作比枣棉间作的产量增加了40.90%.在总共收割的两茬苜蓿中,第一茬的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93.24%,第二茬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27.31%.枣棉间作比棉花单作净收入增加了24.00%.两茬苜蓿间作比单作的净收入增加了35.00%.间作模式有利于土壤CO2、N2O的减排.综合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产量与经济效益因素,在本试验区域综合收益较高的种植模式依次为枣苜间作和枣棉间作.

    枣树棉花间作种植土壤呼吸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鸡粪堆肥过程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张慧林戎斌林陈强贾宪波...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通过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应用,提高鸡粪堆肥效率及产品质量,本研究以鸡粪和菌渣进行好氧堆肥35 d,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鸡粪堆肥过程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细菌门分类水平上,鸡粪堆肥过程中主要有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盐厌氧菌门,其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鸡粪堆肥各时期均占主导地位,腐熟期相对丰度最高,拟杆菌门在腐熟期相对丰度最低,盐厌氧菌门在降温期相对丰度最高;在细菌纲分类水平上,鸡粪堆肥过程中主要有梭菌纲、芽孢杆菌纲和拟杆菌纲;α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高温期堆肥中细菌菌群丰富度最高,群落多样性最大.综上,在鸡粪堆肥期间,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鸡粪菌渣好氧堆肥高通量测序细菌群落

    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褐天牛应用效果分析

    庾国平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诱捕器监测松褐天牛数量,防治区松褐天牛数量平均下降56.1%;对比松树病死数量,防治区病死松树数量平均下降42.2%;设置标准株调查天牛蛀孔数量,防治区天牛蛀孔数量下降了34.6%,通过防治效果评价为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1%噻虫啉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病

    豫东棉区苗蚜防治适期分析

    吴超汤玉煊楚宗艳杜玉倍...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豫东棉区5年的苗蚜监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苗蚜数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结果表明,在16~25℃、相对湿度为50%~75%的气象条件下,苗蚜数量迅速增长;特殊气象条件对苗蚜发展有抑制作用,建议在连续5d平均气温高于25℃、多日相对湿度高于75%,或出现多日连续性降水时采取人工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时应注意防治其他害虫,以加强对棉花蚜虫的监测和防治,推动棉花生产发展.

    棉花蚜虫苗蚜气象条件

    伞形科植物水提液对鲜切果蔬保鲜效果的比较

    郑梦锶孙玉柱王睿宁程文琰...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伞形科植物水提液对鲜切果蔬的保鲜效果,本试验采用传统工艺提取欧芹、葛缕子和香茅草水提液,分别喷洒鲜切苹果、生菜及小白菜,比较3种果蔬的感官评定分值.结果表明,欧芹水提液喷洒鲜切苹果10 min,常温贮存48h的苹果的感官评定分值最高,为80.00±2.00(≥80分);欧芹水提液喷洒鲜切生菜20 min,常温贮存72h的生菜的感官评定分值最高,为75.67±3.06(>75分);葛缕子水提液喷洒鲜切小白菜50 min,常温贮存72h的小白菜的感官评定分值最高,为76.33±0.58(>75分).欧芹水提液对鲜切苹果和生菜保鲜效果最佳,葛缕子水提液对鲜切小白菜保鲜效果最佳.揭示了伞形科植物在果蔬保鲜行业应用的可行性,为绿色无公害果蔬保鲜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鲜切果蔬食品保鲜伞形科植物水提液感官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