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学通报

郑之宽

半月刊

1007-7731

ahnxtb@sina.com

0551-62675980

230001

合肥市徽州大道193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内

安徽农学通报/Journal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查看更多>>《安徽农学通报》是安徽省农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以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07-7731 CN34-1148/S是国家职称评定认定学术期刊。融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刊登作物栽培与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蚕桑、茶园、畜牧、水产及其他农业科学的硬科学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是农业推广领域唯一的科技杂志,在省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省绿孔雀保护策略探析

    杨尹章赵航文肖军张得梅...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云南省绿孔雀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现状,分析了其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为该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分布方面,目前云南省的绿孔雀主要分布在双柏县和楚雄市等10个县(市、区),数量800~1 000只,分布范围较狭窄;其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种群数量影响因素、栖息地和栖息环境状况以及觅食喜好等方面,此外还有部分有关其生理、遗传和部分疾病的研究.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制定保护计划、加强保护区建设和开展种群数量调查与监测等.综合分布情况、生物学研究和保护措施实施发现,当前该物种保护存在保护措施有待提升、近亲繁殖加剧、生物学研究不足和人工繁育技术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包括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制订计划,进一步加强绿孔雀的宣传监测;联合科研单位、院校和保护机构等进一步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加强其生活习性和栖息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拓展生物学研究内容和方向;通过建设繁育种群和制定人工繁育子代放(回)野生环境保护计划等方式加强薄弱环节研究,以实现其野外种群数量增长,摆脱濒危的抢救性目标.

    绿孔雀生物学研究人工繁育野化放归

    氧化石墨烯对卷荚相思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淑霞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GO)对卷荚相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合适的处理方式以提高良种播种品质,以该树种当年采收种子和贮存5年的陈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GO浓度,分别为0(CK)、25、50、100、200、400和800 mg/L,测定其在不同处理下发芽率等萌发指标、幼苗株高等生长指标和可溶性糖等内含物质积累情况.结果表明,随着GO处理浓度的变化,卷荚相思种子的萌发指标、幼苗生长和内含物积累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00 mg/L GO处理下新、陈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表现最佳;200 mg/L GO处理下幼苗株高、鲜重、可溶性糖和总蛋白含量较CK增长幅度最高.综上,100~200 mg/L GO处理能够有效促进该树种新、陈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内含物质积累.本研究为卷荚相思良种繁育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氧化石墨烯卷荚相思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油茶低产林改造关键技术

    余建斌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油茶低产林的产量,推动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油茶低产林改造实践,总结了抚育改造、嫁接换冠改造和更新改造3种改造关键技术,其适用于不同类型油茶低产林的改造.抚育改造技术方面,通过疏伐、整枝和补植等技术措施,合理调控密度,科学整枝修剪、除去弱枝、徒长枝,根据林地条件选择垦复深挖方式,合理施肥,引蜂授粉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栽植品种适时采收等;嫁接换冠改造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嫁接时间和穗条,嫁接包扎严密和嫁接后保湿等;更新改造技术主要有截干更新和造林更新2种,截干更新是在距地面10~20 cm处锯断老弱油茶树的主干,保持锯口平整;造林更新包括整地、良种壮苗、种植管理和抚育管理等.本文为油茶等相关低产林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嫁接换冠更新改造

    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

    谢雪峰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茶作为一种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维护功能.本研究结合该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从造林地选择、良种选择等方面系统探索了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油茶树高2~8 m,果实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在秋季成熟.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海拔100~500 m、阳光充足且坡度在25 °以下的地区种植;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株的生长需求,科学配施氮、磷和钾肥,以改良土壤;优选果实较大、果皮较薄且籽仁产出率与油脂提炼率较高的品种;选择一年生或两年生壮苗,确保其生长良好、抗逆性强;开挖种植穴,采取合理方法进行苗木栽植;根据油茶树的树龄、土壤质地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油茶采摘后以及春季新芽萌发前,及时去除病枝和弱枝;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适时防治炭疽病、软腐病等病害以及油茶尺蠖、茶毒蛾等虫害;当果实成熟度在80%~90%时进行采摘,并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以防止变质.这些技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高效和可持续的油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油茶及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油茶高产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针叶林植物种群及其分布特征分析

    马征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调查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种群及分布规律,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于2021-2022年对保护区针叶林植物种群进行补充调查,调查群落内各物种的亚层、株数、最大/平均胸径、多度、频度、密度、均匀度和显著度等.结果表明,该区针叶林植物种群是由杉木、马尾松和黄山松为主要树种形成的植物群落组成,其植物种类分别达65、58和36种.针叶林植物种群总体分布均匀程度不一,其中马尾松林群落的植物种群分布较均匀.优势种在群落中的显著度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优势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明显增加,种群分布层次明显.综合来看,该区针叶林植物种群分布层次分明、变化明显,杉木林、马尾松林植物群落种类丰富,黄山松林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天然植被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本研究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针叶林植物种群分布特征植物种类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李裕华董冠孜俞青峰李莹莹...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该公园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群落垂直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107种,其中草本植物48种,木本植物59种;调查样地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1.056、0.464和0.668,较园林地物种多样性低,杨树林区的多样性指标值呈正态分布,园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值因植物配置方式不同存在差异;杨树林区乔木更新层中构树的重要值最高,为1.074,乔木更新层优势种为构树、桑树和女贞;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上层乔木较单一,乔木更新层丰富度较低,灌木、藤本植物较稀缺.建议利用乡土植物群落逐步代替杨树林,依照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顺序营建生态植物群落.研究结果为类似地区植物群落调查及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森林公园群落结构乔木更新层物种多样性乡土植物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园景观优化

    李小龙王燕飞郭发如刘芊灵...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借助Depthmap 10软件绘制西苑公园的轴线模型,采用整合度、选择度、协同度和可理解度4个参数对西苑公园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景观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公园中部群鹿广场所在的景观大道的全局整合度和选择度数值均最高,南部和北部的整合度数值偏低;公园除主要道路的选择度数值较高,其余道路的选择度数值均偏低;公园的协同度数值较低,部分空间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局部空间呈孤立状态;可理解度数值较低,游客不易确认自己所在的方位.基于量化分析结果和现场调研情况对公园内部景观节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公园入口景观区、休闲广场区和生态休闲区等区域提出优化策略.本文可为相关城市公园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城市公园空间句法轴线分析法景观优化

    土壤酸化原因、阻控技术及改良策略分析

    洪国胜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研究区1980s农业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20 000多个土壤样本pH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土壤的pH变化趋势、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阻控技术以及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结果表明,1980s—2010s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呈下降趋势,中性土壤比例下降13.1%,酸性土壤比例增加14.4%,土壤pH下降1个单位的土壤面积占比24.48%.分析认为土壤酸化由成土母质和化肥施用、土地利用方式、酸雨以及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施用量减少等多种因素造成;基于土壤酸化原因,探讨了现行的土壤酸化阻控技术,包括碱性物质中和技术、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技术、农业工程措施降渍治渍技术及绿肥+生物菌肥改良技术;提出了适宜研究区实际情况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增加石灰、有机物灰渣等碱性物质和增加有机肥料等.

    土壤酸化测土配方施肥阻控技术土壤改良

    不同土壤类型肥力变化及典型黄壤地力培育模式效果研究

    李瑞雷昊韩峰吴康...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研究区典型分布的不同土壤类型设置监测地块,调查常规施肥和无肥措施下土壤肥力动态变化情况及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在典型黄壤分布区选择代表性监测地块,开展有机培肥、绿肥还田和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育技术模式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力培育技术模式下影响黄壤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和土壤培肥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5种不同土壤类型耕地以石灰土耕地的施肥量最高,整体上各地类有机肥投入量较低,化肥投入量较高;耕作层厚度整体呈旱地大于水田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处于高至中等水平;黄棕壤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可能因人为因素出现与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土壤性质不一致情况;常规施肥条件下紫色土耕地增产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典型黄壤地力培育技术模式,兼用绿肥区鲜食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最高;土壤养分处在较高或高等水平;地力培育技术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效果最明显.

    土壤类型地力培育模式土壤微生物土壤肥力耕地保护

    3种生物源农药与霜脲·锰锌对马铃薯病害的防效比较试验

    陈泽彬拓菊梅石玲艳张春燕...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源农药对作物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代替部分化学农药,是农药行业研究新方向.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选取丁子香酚、香芹酚和多抗霉素3种生物源农药及霜脲·锰锌化学药剂为研究对象,对马铃薯不同时期进行喷施处理,比较4种农药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和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该作物早疫病防效上,4种农药防效排名为香芹酚>霜脲·锰锌>多抗霉素>丁子香酚;在晚疫病防效上排名为香芹酚>丁子香酚>霜脲·锰锌>多抗霉素;在黑痣病防效上排名为香芹酚>丁子香酚>多抗霉素>霜脲·锰锌;在疮痂病防效上排名为霜脲·锰锌>香芹酚>丁子香酚>多抗霉素.综上表明,对比3种生物源农药和霜脲·锰锌在4种马铃薯病害上的综合防治效果,发现香芹酚表现最好.本文为探索生物源农药的施用方法,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剂量,以及推广马铃薯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马铃薯绿色综合防控生物源农药化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