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海南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一佳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梳理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海南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重要性及意义,阐明了海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希望能为海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海南

    5种检疫性昆虫标本3D打印研究

    金光耀薛来震尹德彩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数字化三维立体扫描和构图技术,研究了5种检疫性昆虫标本的3D模型打印方法.以5种昆虫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比较模型与昆虫实物的整体以及细微结构特征的拟合度,筛选优化出昆虫3D打印最佳方案和最优着色方法.结果表明应用光敏树脂3D打印技术打印的标本模型与标本实体细节特征拟合度较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适用于昆虫的最佳打印流程,该打印方法具有易学、简便、高效、仿真度高等优点,为研究昆虫高仿度非实物标本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检疫性昆虫标本3D打印模型构建

    释放次数对烟蚜茧蜂防治田间烟蚜效果的影响

    闫芳芳张瑞平杨青青陈立波...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田间释放次数对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效果的影响.[方法]在调查2017—2018年攀枝花市仁和区田间烟蚜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释放次数对烟蚜防治效果及烟叶田间表现的影响.[结果]2017—2018年烟蚜消长规律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2017年出现的2个高峰分别在5月30日和6月29日,最大蚜量分别为33.7、58.5头/株,2018年的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25日和6月14日,最大蚜量分别为26.7、54.8头/株;烟蚜茧蜂不同释放次数的结果表明,释放3次的处理对烟蚜的防效最佳,最高防效为75.4%,且后续防治效果稳定持久,与药剂防治的防效对比,烟蚜茧蜂的防治效果在稳定性和长期性方面均表现最好;对烟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调查结果表明,放蜂3次的处理产量、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最高.[结论]多次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在提升烟叶品质和促进烟农增收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烟蚜茧蜂释放次数烟蚜防治田间效果

    灰霉病对番茄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彭家丽赵虎李智佳彭梦醒...
    156-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灰霉病菌接种后番茄叶片中蔗糖转化酶介导的糖分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发病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明蔗糖转化酶在调控番茄-灰霉病菌互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测定灰霉病菌接种后不同时期(0、12、24和48 h)番茄叶片中蔗糖转化酶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细胞死亡程度和H2 O2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灰霉病菌接种导致番茄叶片细胞壁转化酶(CWIN)、细胞质转化酶(CIN)和液泡转化酶(VIN)活性显著上升,其中CWIN活性最先上升且上升幅度最大,其次为CIN,最后为VIN;同时,CWIN和CIN活性在接种早期(12和24 h)上升幅度较小,而在接种后期(48 h)上升幅度较大;霉病菌接种导致番茄叶片中淀粉含量和己糖/蔗糖显著降低,但对蔗糖、葡萄和果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灰霉病菌接种导致番茄叶片在接种早期(24 h)发生显著的细胞死亡和H2O2积累现象.总之,灰霉病菌接种导致3种转化酶活性显著上升,但由于其活性在接种早期上升幅度较小,其分解蔗糖产生的己糖(葡萄糖和果糖)不能满足植物防御反应的需要而出现己糖/蔗糖下降,这导致植物不能通过糖信号途径及时启动防御反应来有效清除H2 O2并防止细胞死亡的发生,最终导致灰霉病的发生.

    灰霉病细胞壁转化酶细胞质转化酶液泡转化酶己糖/蔗糖

    亚硒酸钠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硒富集性能的影响

    李秀启尹国红贾宝华郝浩浩...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小麦富硒性能和萌发特性.[方法]研究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特性及硒富集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的硒富集能力差异.[结果]高浓度亚硒酸钠胁迫小麦种子的萌发,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随着Na2 SeO3浓度的升高,小麦的含硒量升高.综合考虑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有机硒的转化比率等指标,以Na2 SeO3浓度200 mg/L处理比较适合富硒麦芽的生产;不同品种小麦对硒的富集转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更有利于硒的吸收和转化.[结论]该研究为硒营养强化小麦芽的应用和生产提供参考.

    亚硒酸钠小麦萌发硒富集

    不同形态氮配比对植烟土壤无机氮分布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贺帅吴学巧陈建国谢德山...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植烟土壤氮素分布、产质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参试品种,试验设T1(100%NO3--N)、T2(70%NO3--N:30%NH4+-N)、T3(50%NO3--N:50%NH4+-N)、T4(30%NO3--N:70%NH4+-N)、T5(100%NH4+-N)5个处理,对0~40 cm土层植烟土壤不同形态无机氮分布、烟株农艺性状及产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栽后30 d时随硝态氮施用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60、75 d时,单一施用铵态氮(T5)处理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栽后30、45 d,2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硝态氮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生育期内与硝铵态氮施入量无明显关系.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在生长前期受施氮影响较大,30 d后各土层无机氮含量无明显规律.不同硝铵态氮配比对烤烟产值的影响不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烟碱含量、总氮含量和氯离子含量与硝铵态氮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和钾离子含量与硝铵态氮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形态氮配比对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

    烤烟不同形态氮配比产质量

    全量秸秆还田下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陈军孙义祥
    16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对氮肥的替代作用,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土壤质量,通过连续4年定位试验,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60、120、180、240 k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施氮量为0和60 kg/hm2时,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为120和240 kg/hm2时,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秸秆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为0 kg/hm2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秸秆还田施氮量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

    铜仁市夏秋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

    陈玲田景涛徐代华段小凤...
    171-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铜仁市夏秋绿茶品质,提高夏秋茶原料利用率,以福鼎大白茶作对照,从铜仁市主栽茶树品种中筛选出香山早1号、浙农113及中茶108,通过分析其农艺性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进行夏秋茶适制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茶108、浙农113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农艺性状优于福鼎大白茶;中茶108及浙农113制作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以《贵州绿茶第2部分:卷曲形茶》(DB52/T 442.2—2017)为品质判定依据,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在内含成分上,3个供试品种加工的夏秋绿茶生化成分指标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尤其是中茶108,加工得到的夏秋绿茶均表现出高水浸出物、高游离氨基酸、低酚氨比、低儿茶素的生化特性,且配比适当.综合分析,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达到一级及以上优质绿茶标准.

    铜仁夏秋绿茶品种筛选

    防风的本草考证

    邹婧王悦张学涛宋兴爽...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和现代研究文献,以今看古,在守本的基础上创新、系统地分析防风.经过考证,防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除《中国药典》所记载的正品防风,历代本草记载的防风还存在一些其他伞形科植物.古代以野生防风为主,主产陕西、山东、河南,现以栽培为主,主产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从古至今向北移动.除防风的根外,其叶、花、果实均有药用价值.防风药性平和,配伍广泛而灵活,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防风本草考证名称植物形态来源产地药用部位

    超声波对樟芝孢子萌发与细胞形态的影响

    孙玲刘利平王杰李巧...
    178-18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樟芝菌节孢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超声介入时间点、超声功率密度、超声频率和超声时长对樟芝菌节孢子发芽率的影响,优化了超声波对樟芝菌节孢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条件:在樟芝菌节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9 h后,超声波频率为22 kHz、功率密度为60 W/L处理15 min.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超声波对节孢子细胞壁的影响,发现超声波处理引起樟芝菌节孢子细胞壁表面形成很多针状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细胞壁的结构,随着恢复培养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为表面光滑的细胞壁,这些结果表明可能是由于超声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樟芝节孢子细胞壁的结构,从而促进了樟芝菌节孢子的萌发.

    樟芝菌节孢子超声波处理发芽率细胞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