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杨中保郭海汪霄吴萍萍...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验证水稻养分专家系统(NE)在淮南市潘集地区的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及不施氮(NE-N)、磷(NE-P)、钾(NE-K)和空白无肥的对照CK,并与测土配方施肥ST和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较.水稻成熟期考察产量性状,测定籽粒产量. [结果] NE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相较于FP 和ST,NE平均节氮23.1% 和14.9%,磷肥投入较FP增加12.4%而与ST持平,钾肥用量比FP增多41.6%较ST节省16.6%,氮磷钾比例较为适宜. NE较不施氮、磷、钾的对照分别增产23.68%~72.48%、7.05%~16.05%、5.35%~19.27%,平均增长42.66%、11.63%和12.28%;与CK和FP相比,NE产量相应提高25.90%~84.31%和8.05%~16.17%,平均增产52.95%和12.19%,与ST产量基本持平.氮磷钾的增产效应顺序为N>>K>=P.[结论]水稻养分专家系统NE具有很好的节肥增产效果和技术优势.

    养分专家系统氮磷钾用量水稻产量

    旌德县单季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

    刘金松邬刚王家宝袁嫚嫚...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单季稻施肥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现状,提高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开展了单季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产量高于缺素区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和常规施肥水稻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9.7%、13.7%、55.9%,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4.4百分点、0.4百分点和2.3百分点.

    单季稻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冯剑胡小斌何臻铸王华...
    157-15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有机肥氮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甜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有机-化学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一定参考.以甜玉米品种超甜金银粟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CK(不施氮肥)、CF(单施化肥氮)、MF1(20%有机肥氮+80%化肥氮)、MF2(40%有机肥氮+60%化肥氮)、MF3(60%有机肥氮+40%化肥氮),研究不同处理下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提高甜玉米鲜穗产量.与CF处理相比,MF1~MF3处理甜玉米鲜穗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MF1处理增幅最大,为11.74%,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鲜穗产量呈降低趋势,但MF1~M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改善甜玉米品质.与CF处理相比,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增加了甜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淀粉含量逐渐升高,最大值为6.00%(MF3处理).同时,相比于CF处理,有机肥替代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升了13.52%、15.76%、11.73%.供试条件下,在甜玉米生产上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以20%~40%为适宜.

    有机肥替代化肥甜玉米产量品质

    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莉莉陈俊阳王家宝张兆冬...
    160-16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促进安徽水稻绿色生产.研究了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少化学肥料用量的基础上,施用控失肥料显著增加水稻产量.与农户习惯施肥(T2)相比,控失肥处理(T3、T4、T5 )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7.91%、9.31%和10.32%,增产原因主要是穗数的增加,但一次性施用包膜控失肥(T6)下,其产量与农户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控失肥处理(T4、T5)的水稻经济效益均高于农户习惯施肥,增幅为10.11%和10.97%.

    化肥减量水稻产量经济效益

    黑木耳桑葚魔芋代餐粉复合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廖传仙黄建国陆萍朱斌强...
    162-16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特医食品"黑木耳桑葚魔芋代餐粉及该产品的主要原料黑木耳粉、桑葚果粉、魔芋精粉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通过对4种样品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比较其活性差异. [结果]黑木耳桑葚魔芋代餐粉多糖的还原力、对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皆优于黑木耳粉、桑葚果粉、魔芋精粉多糖.[结论]黑木耳桑葚魔芋代餐粉中的多种多糖间有明显的协同增效性,是一种营养功能良好的特医食品.

    黑木耳桑葚魔芋特医食品多糖抗氧化

    薄荷醇差异化产品研发分析

    刘锐锋
    165-167,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旋薄荷醇作为最常用的凉味食品添加剂,目前已在食品、日化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自从进入2017年以来,原料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客户需求的差异化给薄荷醇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也急于改变原有的左旋薄荷醇产品"利润率低、风险大"的缺陷.亟需开发一批特色化的左旋薄荷醇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需要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提高产品的利润率.通过对低苦左旋薄荷醇、大晶体左旋薄荷醇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给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分析了作用机理,同时分析了薄荷醇产品目标客户信息,给出了差异化营销的建议,为左旋薄荷醇产品创新及提升企业利润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左旋薄荷醇低苦左旋薄荷醇大晶体左旋薄荷醇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

    菊粉炼乳制备工艺研究

    朱嘉文张艳珍王菲毛海峰...
    168-170,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菊粉炼乳生产工艺并优化其生产条件.[方法]在传统的炼乳加工工艺(即在牛奶中加入白砂糖均质后浓缩至原体积的30%~40%得到炼乳)基础上,以菊糖代替白砂糖进行浓缩,得到一款口感细腻、甜度适中但不影响营养价值的菊粉炼乳.再以感官品质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结果]当浓缩温度为60 ℃、浓缩时间为90 min、菊粉添加量为8%时,所得炼乳口感最佳,此时蛋白质含量为17.14%,脂肪含量为20.79%,水分含量为35.31%. [结论]采用该工艺制备的菊粉炼乳口感细腻,甜度适中,较之市场常见的全脂甜炼乳更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

    菊粉炼乳工艺优化

    温度和赤霉素处理对两头毛种子萌发和幼苗株高的影响

    张书东王宪菊凌立贞
    171-17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100、200、500 mg/L)经不同处理时间(1、5 h)后培养在不同温度(20、25℃)下,探讨对两头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在20℃,赤霉素浓度在100~500 mg/L处理1 h时两头毛的种子萌发均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而培养温度在25℃,赤霉素处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均显著提高两头毛幼苗的株高.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将来人工栽培两头毛优化播种育苗技术提供依据.

    两头毛种子萌发温度赤霉素幼苗生长幼苗株高影响

    壳聚糖添加甘草和黄连提取液对油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谢学强牟柯澴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油桃果实常温贮藏品质,延长保鲜期限. [方法] 在(28±2)℃下,以1.0%壳聚糖溶液为基础,用不同配方的甘草、黄连提取液配制成6种保鲜液,分别浸泡油桃果实10 min后存放.以油桃果实不作处理为对照,通过连续测定感官品质指标、失重率、腐烂指数、硬度、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研究草药提取液对油桃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保鲜液浸泡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油桃果实保鲜效果,其中甘草提取液+1.0%壳聚糖复合保鲜液的保鲜效果最好. [结论]该研究为天然保鲜剂及中草药提取物应用于油桃的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油桃壳聚糖甘草黄连保鲜

    陇县烟区中烟202品种上部烟叶烘烤工艺优化研究

    张喜峰刘伟李东阳程朝晖...
    17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陇县烟区烟叶成熟期干旱条件下中烟202上部烟叶不易烘烤的问题,通过改变变黄后期和定色后期的湿球温度和烘烤时间,对上部烟叶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变黄后期与定色前期的湿球温度,协调烘烤时间,可提高烤后烟叶中上等烟比例、均价,改善烟叶外观质量,提高单叶重,使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总体上,改进后的烟叶烘烤工艺提高了上部烟叶烘烤质量和可用性.

    陇县烟区中烟202品种上部烟叶烘烤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