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区块链的茶产业链大数据协同服务平台研究

    夏迎春黄姗王华斌辜丽川...
    212-21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2022年茶产业成为安徽省打造的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之一,是皖西等山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增长迅速,如何优化配置茶全产业链成为当前重要的现实问题.针对皖西地区茶产业链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供应链组织衔接程度低、产品质量安全不确定、全供应链协同难度高等问题,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设计基于智能合约的茶产业大数据协同模型和存证技术的茶产业防篡改模型,开发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茶产业链大数据协同服务平台,有效保障茶产业链各环节的智能管理,促进皖西徽茶产业集群发展.

    茶产业链区块链信息服务大数据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陈熹熊成莹侯云鹏
    219-22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领域涌现了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乡村旅游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文献也呈不断上涨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和CNKI可视化工具,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研究.首先划分阶段,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核心作者机构多个角度对比分析,明确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建设重点向精神文明转移、交叉合作日益紧密的现状;其次结合图表整合高频词,得到开发全域产业、挖掘乡村价值和探析路径机制多个研究方向;最后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体系构建3方面总结,展望全面综合发展的未来趋势,旨在帮助把握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研究热点动态,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研究现状趋势热点知识图谱分析

    山楂文化内涵特质及其在兴隆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吴靖怡张素罗
    224-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楂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子集".以山楂文化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这一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旨通过文化的考证积累探究山楂文化的内涵.同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阐明山楂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进而揭示了其独特鲜明的植物特质、富民开放的经济特质、延续发展的历史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兴隆县作为我国山楂栽培面积与产量的第一大县、"中国山楂之乡",现如今,山楂文化在该县的经济、社会、生态、科研领域均有价值体现.

    山楂文化内涵特质价值

    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测度与时空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陶文星张俊婕于东平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衡量与评估粮食产销平衡区云南省的粮食安全状况,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科学探索与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量系数优化后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2003-2018 年云南省的粮食安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云南省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数量上看,16个州(市)中,10 个州(市)粮食处于安全状态,占 62.50%;6 个州(市)粮食安全处于不安全状态,占37.50%.从空间上看,曲靖、大理、保山、红河、文山5州(市)为中度安全,德宏、普洱、临沧、昭通、楚雄5州(市)为低度安全,丽江、昆明2市为低度不安全,西双版纳、玉溪2州(市)为中度不安全,迪庆、怒江为高度不安全,无高度安全地区;粮食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省东部,其次为西部,粮食不安全区域按不安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部、南部及部分中部.[结论]云南省粮食安全形势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但不安全程度较低,属于低度不安全.

    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安全测度时空特征云南省

    生物多样性视域下斗蟋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佘燕文
    235-237,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蟋蟀对于稳固食物链和增强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斗蟋蟀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特殊文娱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斗蟋蟀被多地列入游艺或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斗蟋蟀技艺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人为活动、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下,蟋蟀的数量和种质急剧下降,不仅危害了生物多样性,还威胁了斗蟋非遗传承的物质基础.非遗保护作为一种文化干预,需基于生物多样性视角,从蟋蟀物种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以及激活生态文化基因切入,采取加强生态知识普及、壮大非遗传承主体以及发展文旅产业等措施加强斗蟋非遗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斗蟋蟀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文化权益问题研究

    索梦娜
    238-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文化权益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是现代化国家软治理形态的基本内容之一,按照"认识—发现—完善"的研究路径对新时代农民文化权益问题开展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民文化权益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城乡教育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农村公共精神文化被侵蚀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问题,可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保障城乡受教育权平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塑农民公共精神文化,健全新时代农民职业素质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农民文化权益保障

    "三权分置"盘活空心村宅基地资源实现路径

    田云腾
    241-24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此阶段的目标导向为弱化保障功能与强化财产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具备空心化特征的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难点,而土地资源是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利用存量宅基地资源同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是打破"空心村"土地困境的关键突破口."三权分置"作为新时期的宅基地制度安排,应当动态地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合理消化村庄闲置宅基地资源.基于此,如何促进"空心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从而助推盘活土地资源是当前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河南省南阳市11个行政村的闲置宅基地现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宅基地"三权分置""空心村"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实践要求

    程楚楚
    244-246,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我国农业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总结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项人类实践活动,要坚持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辩证统一,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时,尊重自然规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正确把握前进方向.坚持"四个面向",不仅是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方向,更蕴含着促进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发展的价值理性.因此,守护农业科技创新的初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必须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4个方面入手.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四个面向"

    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碰撞与共生——以保障牧草安全为视角

    其其格
    247-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生态安全不仅关乎筑牢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民族地区绿色振兴的进程,也是全面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草原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功能,草原生态保护有必要减少传统畜牧业对草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但同时也要妥善解决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矛盾.应高度重视牧区牧草安全,整顿完善天然牧草生产和流通环节,有效降低牧民牧草支出和努力实现"人-草-畜"动态平衡是从根本上解决牧区草畜矛盾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在牧区顺利实施的关键举措.

    典型牧区生态保护牧草安全内蒙古

    选育留用:农业强省战略驱动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陶小雨
    251-25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农业强省战略,人才是关键.首先,阐述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农业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关键支撑和竞争优势;其次,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总结了近年来该市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和实际成效,同时分析了该市在人才结构、机制体制、服务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选育留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举措和策略,以期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农业强省战略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