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然草原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鲁国庆丁莉白皓天张建军...
    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产生的一种含有金属离子的耐热糖蛋白.GRSP对天然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碳固持具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植物缓解土壤重金属离子毒害、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与不良环境胁迫.然而,天然草原土壤GRSP含量、分布格局及变化过程尚不明确.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系统回顾土壤GRSP定义、生态学功能及测定方法,介绍降雨、土壤肥力、土壤pH等非生物因子对天然草原土壤GRSP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放牧、刈割等草原管理措施,探究天然草原土壤中总球囊霉素与易提取球囊霉素的含量及分布变化,明确影响草原土壤GRSP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当前天然草原GRSP研究的问题及不足,并对未来科学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天然草原土壤保育、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丛枝菌根真菌碳固持菌丝草原管理全球变化

    芦笋茎枯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强赵凤兰波杜宜新...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区域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俗称"芦笋癌症",茎枯病的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和质量.从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因子细胞壁降解酶3个方面简述了芦笋茎枯病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芦笋茎枯病致病机制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芦笋茎枯病发病规律侵染过程致病机制

    中药提取物对果实抑菌防腐研究进展

    石浩冯敏丁仁惠贺富胤...
    11-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实鲜食营养价值高,但贮藏期间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导致果实快速腐烂,极大地缩短了果实的货架期,从而影响其经济价值和农户的收入水平,因此,找到更适合产业应用的高效、绿色保鲜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综述抑菌中药材、中药材中主要抑菌物质、提取物协同杀菌、杀菌机理及提取物对果实防腐保鲜的应用.研究表明,香辛植物和抑菌中药材中的挥发油、多糖和一些次生代谢物(黄酮、多酚、生物碱等)对果实具有很好的防腐效果;目前果实复配防腐保鲜剂中主要以混合挥发油、多糖+其他抑菌成分相结合,涂抹防腐为主.提取物主要以破坏菌体结构、改变遗传物质等方式进行杀灭病原菌;目前普遍采用的化学杀菌剂是最有效的手段,安全性更高的天然提取物和可食性涂膜等绿色保鲜剂是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单一的保鲜技术无法达到工业应用时所要求的高效,因此,结合多种保鲜技术的综合防治保鲜方法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中药提取物果实抑菌防腐

    中国特有植物地涌金莲的化学成分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唐靓李丕睿冯博雅赵万里...
    15-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涌金莲是芭蕉科多年生大型丛生草本植物,为我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用作当地草药历史悠久.地涌金莲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芳基庚酮类、脂肪类、甾醇类等.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地涌金莲具有止血、消炎、抗菌、抗肿瘤以及抗氧化等作用.对地涌金莲的化学成分和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国特有植物地涌金莲的植物化学研究提供参考,加强对其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地涌金莲特有植物化学成分应用价值

    玉溪引种烟后苦荞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刘佳胡选江张艳军张翠萍...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玉溪烟后本地苦荞品种退化、产量低、适应性差等问题,2020年在玉溪引种9个苦荞品种进行烟后种植试验及评价,旨在筛选出适宜玉溪烟后种植的适应性强、丰产性和稳定性好的苦荞品种.结果表明,供试苦荞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呈正相关,主茎节数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各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由大到小排序为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主茎一级分枝、单株粒重、株高、千粒重.云荞1号产量最高,达2740.14 kg/hm2,较对照增产16.10%,其次是云荞2号,达2720.14 kg/hm2,较对照增产15.25%;黔苦6号产量排第3,达2610.13 kg/hm2,较对照增产10.59%.丰产性和稳定性评价表明,云荞1号和黔苦6号在烟后种植的产量水平高且稳定性和适应性好,昭苦2号和格务在玉溪烟后种植具有较好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在玉溪烟后种植推广具有较好前景.

    苦荞烟后种植丰产性稳定性高稳系数法

    170份小麦高代品系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张志鹏李菁王兴龙林参...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明确小麦新品系的品质性状,并为发掘具有优异品质性状的材料提供参考.以170份自育高代品系,以及1份栽培品种周麦18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小麦籽粒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以及容重进行检测分析,并对6个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水分含量平均值为12.64%;粗蛋白质含量变幅为9.62%~17.21%;湿面筋含量变幅为21.29%~36.52%;沉降值变幅为11.13~41.82 mL;硬度变幅为49.46%~75.06%;容重变幅为758.18~849.45 g/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容重与水分含量、硬度与沉降值、容重与粗蛋白含量、容重与湿面筋含量、容重与沉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沉降值与水分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水分含量、沉降值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与粗蛋白含量、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群Ⅰ包含7个品系,类群Ⅱ包含19个品系,类群Ⅲ包含41个品系,类群Ⅳ包含79个品系,聚为类群Ⅴ包含24个品系.该研究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麦高代品系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

    不同比例LED光源对生菜生长相关特性的影响

    潘江伟廖敏武恒吕梦冉...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菜为试验材料,以LED灯板为人工灯源,探究红、蓝、白、绿光源在3种不同组合和比例下(T1,R:B:W=3:1:3;T2,R:B:W=3:1:1;T3,R:B:G=8:3:1)对生菜水培品质、形态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3模式下生菜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叶片数、全株重量高于其他模式.总体而言T3模式下生菜的生长情况最佳;T2模式下的生菜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模式,而生菜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T3模式高于其他模式,生菜的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T1模式高于其他模式,说明T2模式下生菜的光合特性最佳.T2模式下生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T3模式下生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总体而言T3模式下生菜的品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得出T3模式(R:B:G=8:3:1)的光源处理是生菜生产最佳的组合.

    LED生菜品质光合特性

    安徽沿江地区设施高品质番茄品种筛选试验

    马绍鋆方凌严从生张其安...
    37-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托鲁巴姆为砧木,21份番茄为接穗,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定植后通过对果实性状、营养品质指标、产量和抗病性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江地区设施栽培的高品质番茄,以期为填补长三角地区蔬菜市场伏缺与秋淡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T-05的果形指数为1.14,果实形状较圆.T-19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41.713 mg/kg,与其他20份番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T-02的总糖含量最高,达78.432 mg/g,显著高于其他20份番茄.T-01的番茄红素含量达51.959μg/g,T-13的番茄红素含量最低,仅为19.961μg/g.T-01的可滴定酸含量在21份番茄中最高,为0.508%,显著高于其他20份番茄,T-17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224%.T-04和T-06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达9.2%和9.3%,T-11的糖酸比最高,为293.43,T-19的糖酸比最低,为136.58.综合考虑筛选出3个适合安徽沿江地区设施栽培的高品质番茄品种,其中T-01为中果型番茄,果色为粉红色,果实纵径56.01 mm,果实横径66.21 mm,心室数3个,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6.6%.T-04和T-06为小果型番茄,其中T-04果色为粉红色,果实纵径32.08 mm,果实横径34.97 mm,心室数2个;T-06果色为大红色,果实纵径30.11 mm,果实横径33.37 mm,心室数2个,其可溶性固形物分别达9.2%和9.3%.

    沿江地区番茄高品质

    垄间套种玉米对东当归产量和抽薹的影响

    姚玉玲杨迎春李云飞李蓉芳...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东当归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套种株距和行距对其产量和抽薹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当归垄间套种玉米株行距为1 m×3 m时,产量相对最高,为12882.6 kg/hm2,较最低产量增产32.99%,且抽薹率较低,为0.87%;东当归抽薹率在套种玉米株行距为0.75 m×2.00 m时最高,达2.17%.东当归抽薹率随着玉米套种株行距的增大呈"低—高—低"趋势.合理控制垄间套种玉米株距和行距,能有效提高东当归产量,控制抽薹,达到绿色生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垄间套种玉米东当归抽薹

    冀西北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贮水和入渗特征的影响

    杨文姬曹航杨新兵梁世兴...
    44-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贮水和入渗特征的影响,比较冀西北林地(油松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土壤贮水能力、容重、孔隙度和入渗规律差异.结果表明:土壤饱和贮水量排序为林地(352.72 mm)>农田(317.30 mm)>撂荒地(286.30 mm),土壤容重排序为林地(0.95 g/cm3)<农田(1.20 g/cm3)<撂荒地(1.27 g/cm3),林地的稳渗速率最大为3.55 mm/min,其次是农田(2.53 mm/min)和撂荒地(1.23 mm/min).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随土壤容重增大而减小,林地与农田的土壤贮水性能明显高于撂荒地.植被对非毛管孔隙(滞留贮水)改善最为明显,对毛管孔隙(吸持贮水)改善的效果较小.林地土壤疏松、入渗速度快,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效果最佳,农田撂荒后土壤紧实程度增加,水土保持功能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退耕还林和农田休耕等政策实施后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提供参考.

    冀西北土壤入渗土壤贮水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