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龄及接种量协同作用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贾洪柏许超刘军何凡...
    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菌种种龄和接种量的协同作用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为生产纤维素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对单菌种(DQ1)和混合菌种(DQ1+DQ2)不同种龄和接种量进行发酵培养试验,测定各处理的纤维素酶活力,分析不同处理纤维素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在培养过程中,不同种龄的纤维素酶活力都在第8天达到最大;单菌种接种量为1%和2%时种龄4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分别达到19.57和20.50 IU/mL;混合菌种接种量为1%和2%时种龄1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分别为21.21和20.82 IU/mL.在第8天时,相同菌种和接种量的不同种龄的纤维素酶活力有一定差异.[结论]采用该研究的单菌或混合菌生产纤维素酶时,最优接种条件是种龄4、接种量2%,可以获得较高的纤维素酶活力,并且生产成本较低.

    种龄接种量协同作用纤维素酶活性

    基于改进小波阈值的植物电信号降噪方法

    廖小玲
    4-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于小波分析参数选取与设计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针对初步采集得到的植物电信号特点,提出一种小波阈值计算和选取方法,该方法融入了小波分解层数和调节因子,通过对小波阈值方法进行改进实现更加合理的植物电信号分解和降噪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植物电信号降噪效果方面获得了较好表现,同时根据信噪比(SNR)以及均方误差(MSE)计算结果,该方法进行降噪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满足信号分析需求.

    植物电信号降噪方法小波阈值信噪比

    大豆对遮阴胁迫的光合生理和农艺特性响应研究进展

    赵志鑫傅蒙蒙李曙光王亚琪...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我国重要的蛋白质和油脂来源,目前我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合理密植和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均可促进大豆产量的提高,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然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密植栽培等模式均会导致大豆受到遮阴胁迫,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和鼓粒结荚.概述了大豆耐阴性的概念,综述了遮阴对大豆的影响,鉴定耐阴性的指标,耐阴性大豆品种评价方法等,梳理了大豆对遮阴胁迫的响应及耐阴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耐阴性大豆品种的特性,对于大豆育种和栽培有重要的意义.

    大豆耐阴性带状复合种植

    东北黑土区玉米带保护性耕作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滕泽宇李明嵘马丽娜王柏...
    11-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土固碳与释碳的影响机制.围绕东北黑土区玉米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保护性耕作方式,系统地梳理了黑土固碳与释碳理论的演变及最新试验证据,明确黑土区环境特征、施肥及耕作方式对黑土碳固存与释放的影响机制、途径及效果.提出未来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建议后续进行长期性、针对性与定量性的研究,以推动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深入开展.

    黑土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固碳释碳

    设施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木农布郭蓉木丽海和杨祥...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施栽培是一种利用设施设备控制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实现高效生产的栽培模式,目前在很多作物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综述了不同形式的设施栽培对不同类型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为设施栽培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设施栽培作物环境因子产量品质病虫害

    ABA在小麦幼胚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何盛莲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小麦幼胚体细胞再生频率,以豫麦49、豫麦18、兰考9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ABA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特性和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ABA浓度间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草酸盐氧化酶活性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型间以豫麦18最高,兰考906最低;不同ABA浓度间以0.10 mg/L处理对幼胚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最为有利;不同浓度ABA条件下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草酸盐氧化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相关.

    小麦幼胚ABA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特性草酸盐氧化酶

    不同早熟水稻品种的适应性鉴定研究

    孙晶唐贵隋冬华张冬雪...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绥化北部地区早熟优良水稻种质资源,丰富该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为当地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通过比较品种的物候期、生育特性、抗逆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7个水稻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从中选择抗病性强、优质、高产新品种.结果表明,7个水稻品种抗逆性强、抗病性强,但产量受到平方米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因素间的协同影响,从产量上看,惠生5和承泽1适应当地种植.

    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适应性鉴定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魏龙雪裴艳婷张书良李文佼...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麦玉轮作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2种不同腐熟剂(蔚蓝生物腐熟剂处理和自配处理).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处理为对照,研究各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种秸秆腐熟剂均能明显促进冬小麦叶面积、氮素利用率的提高,且对冬小麦增产效果明显.蔚蓝生物腐熟剂处理、自配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高4.71%、3.50%,且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蔚蓝生物腐熟剂处理、自配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0.02%、7.35%,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有效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该研究为麦玉轮作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冬小麦生长促进和稳产高产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秸秆还田腐熟剂冬小麦生长氮素利用产量

    环洱海地区周期性集市野生大型食用真菌资源调查

    陈光富喻屏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环洱海地区周期性集市野生大型食用真菌资源的物种多样性、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理论与调查方法开展野外调查,结合文献研究与形态学分类鉴定对贸易野生食用菌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地区稳定出现大型食用菌95种,分属2门3纲9目34科50属;牛肝菌科为优势科,占调查总数的17.89%,牛肝菌属(Boletus)、蚁巢伞属(Termitomyces)、鹅膏属(Amanita)、枝瑚菌属(Ramaria)和红菇属(Russula)为优势属,共包含31种,占调查种数的32.63%;贸易期从4月持续至11月,7—8月是交易旺季;调查统计的大型真菌共有5种营养方式,外生菌根菌最多,有63种,占种总数的66.31%.[结论]洱海地区周期性集市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贸易周期长的集市特征,极具开发潜力.

    洱海大型真菌周期性集市资源调查

    不同人工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状况的影响

    李佳陈天然邓紫凤鹿雨晴...
    31-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灵芝品种G10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代料栽培和椴木栽培这2种人工栽培方式,分析常用的不同人工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状况,以及采摘后灵芝子实体多糖、三萜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比较得出实验室条件下,生长状况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的灵芝栽培方式,以期为灵芝种植产业和消费者选购灵芝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代料栽培灵芝菌丝洁白绵密、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生长周期较短;采摘后子实体多糖含量为1.12%,三萜化合物含量为1.05%.椴木栽培灵芝菌丝疏松发黄,生长速度较慢;子实体生长周期较长;采摘后子实体多糖含量为0.99%,三萜化合物含量为0.98%.不同栽培方式对灵芝生长状况及采后子实体多糖、三萜化合物的含量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优良的代料配方栽培优于椴木栽培.

    灵芝栽培方式药用真菌成分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