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郊型县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与提升途径——以苏州市相城区为例

    冯月晓朱琳张青田婷...
    152-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苏州市相城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相城区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有农业主题公园游、农业园区游、农家乐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等发展模式,存在统一管理能力差、规范管理标准低、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城郊型县域休闲观光农业的提升途径与对策.

    休闲观光农业现状问题提升途径苏州市相城区

    一株具有高毒力的蜡蚧轮枝菌最适培养条件筛选

    闫芳芳徐传涛杨鹏简连均...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毒力的蜡蚧轮枝菌菌株,根据已有文献所记载的蜡蚧轮枝菌的培养条件,对一株蜡蚧轮枝菌菌株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在不同接菌量、不同摇床转速、不同碳源和氮源条件下,分别比较了各处理组蜡蚧轮枝菌的产孢数量.结果表明,在接菌量为1%的液体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大,同时在培养转速160 r/min的条件下菌株产孢量与其他摇床转速处理差异显著,产孢量为1.46×109个/mL,在第6天供试碳源为葡萄糖的处理产孢量为1.26×109个/mL.菌株在供试氮源为蛋白胨的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大,为1.31×109个/mL,与供试氮源为酵母浸粉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在以上条件下,蜡蚧轮枝菌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和菌丝活力高等优点,并为更好地将该菌应用于大田生产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蜡蚧轮枝菌初始接菌量摇床转速碳源氮源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刘同金付亚萍赵亚宋国春...
    158-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噻虫胺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0.1%噻虫胺颗粒剂在花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0.1%噻虫胺颗粒剂按施药剂量为750、1125 g(a.i.)/hm2,于花生播种前耕地时施药1次,收获期噻虫胺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残留量<0.02 mg/kg).[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噻虫胺在花生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噻虫胺花生消解动态安全性

    油用牡丹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常雪任爱芝张汕杜鑫雅...
    161-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油用牡丹常见的黑斑病病原菌.[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对油用牡丹黑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鉴定,并利用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油用牡丹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油用牡丹病害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油用牡丹黑斑病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燕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孙全平彭君秦基伟杨素涛...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西藏饲草种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燕麦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增加有机肥用量对燕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探索生物有机肥在燕麦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设定不同的生物有机肥施用比例,通过对比不同处理下的株高、分蘖、饲草产量、籽粒产量等差异,确定有机肥的施用量,从而达到土壤环境改善、肥料利用效率提高、优质饲草生产的目的.结果表明,在化肥施用量减少30%的情况下,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增加燕麦的株高、分蘖数、成穗数和千粒重,株高的增加量与增施有机肥的量成正比;增施有机肥还可以提高燕麦的籽粒和秸秆产量,且对籽粒产量的增加更为明显.增施50%有机肥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为3513.35 kg/hm2,比常规化肥处理高13.87%,两者差异极显著;而其秸秆产量无显著差异,最高为17515.95 kg/hm2;燕麦增施有机肥的过程还存在累计效应.

    有机肥化肥燕麦西藏绿色生产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沙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宝勇刘欣玲张成史普想...
    16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沙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施肥量、施肥次数和水溶性肥料,既促进花生生产又减肥、节水、省工和增效,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供试品种为阜花30,采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沙地土壤进行不同氮肥施用量、不同底肥施用量、不同追肥施用量3组试验,共16个处理.花生收获后采集0~15、15~30 cm土层土样,对沙地特定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生物学指标进行研究,主要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结果]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长期施肥显著增加了沙地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沙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最高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2倍,其他养分含量增加0.5~1.2倍.沙地土壤脲酶活性变化显著,随施肥量增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沙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但总整体来看第三组显著性更好.沙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呈显著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于花生各生育期都有灌溉导致所施肥料淋溶,微生物、有机质分解等因素的影响,深层土壤各养分变化规律不明显.作物产量,第三组比第二组增产2%,比第一组增产27.6%.[结论]增施肥料不但可以改善沙地土壤物理性状,还能增强沙地土壤酶活性,并能促进作物增产.处理T16(肥料施用量为N 393.6 kg/hm2+K 895.2 kg/hm2)对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水肥一体化沙地土壤花生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一株青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禄亚洲张二豪尹秀蔡皓...
    17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西藏林芝县米瑞乡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耐盐青霉菌菌株,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高盐察氏培养基从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青霉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转录间隔序列ITS测序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ZP-01菌株菌落无特定形态,镜下可见扫帚状结构,属于青霉菌(MF942929.1),同源性达99%.[结论]耐盐青霉菌ZP-01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际土壤青霉菌分离鉴定

    冠突散囊菌发酵夏秋茶工艺优化研究

    张六六王亚吴燕
    174-17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主分离的冠突散囊菌菌(Eurotium cristatum)SL-1为研究对象,对该菌株的固态发酵条件及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夏秋茶叶作为唯一氮源及发酵基质,SL-1菌株产孢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m/V)葡萄糖+1%(m/V)蔗糖,并添加由KH2 PO4+K2 HPO4、ZnCl2、MgSO4、CaCl2、MnSO4、FeCl3组成,终浓度为0.5%的无机盐.最适发酵条件如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初始pH为5.0,最适初始含水量为75%,最适接种量为105 CFU/g,最适发酵时间为7 d.在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获得SL-1菌株的最高产孢量(8.25×109 CFU/g),可为后续发酵工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工艺

    药用植物川续断热激蛋白基因HSP70和HSP90的鉴定与分析

    陈杰徐娇张进强杨教童...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药用植物川续断中热激蛋白基因的分布情况及序列特征,以不同海拔川续断转录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分析川续断HSP70和HSP90基因家族成员.结果表明,川续断中至少包含36个HSP70和18个HSP90基因,各成员在细胞质、细胞核、内质网中均有分布,15类保守基序长度介于15~50个氨基酸之间;系统进化树揭示DaHSP90基因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更近.初步筛选了10个响应温度胁迫的热激蛋白基因,为进一步探索川续断HSP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研究影响其活性成分川续断皂苷Ⅵ含量因素提供参考.

    川续断热激蛋白基因鉴定生物信息学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砂海星皂苷提取工艺研究

    李敏晶姚珊珊刘远
    182-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砂海星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探讨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砂海星皂苷提取率的影响,并得到各因素的最佳试验条件,然后使用Design Expert 8.056软件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利用响应面法分析砂海星皂苷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砂海星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9%、提取时间2.8 h、提取温度89℃、料液比为1:27(g:mL),在此试验条件下,砂海星皂苷的提取率为8.04%.[结论]该研究为砂海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响应面法砂海星皂苷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