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史学
安徽史学

施立业

双月刊

1005-605X

ahshixue@tom.com、ahshixue@sina.com

0551-63438361

230051

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内

安徽史学/Journal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in Anhu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比较早的史学刊物之一。杂志始终坚持学术性、高品位的宗旨,获得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战前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研究(1940-1947)

    陈锐邓峰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之后的十余年间,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物项供应国,其对某个国家的"断供"可以直接影响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美国冷战期间对苏联实施出口管制政策的基础.而美国冷战时期的出口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美国对非核物项和核物项双线并行的出口管制制度.美国对非核物项的管制植根于二战时期为控制战略物资流出、满足本国国防建设需求、对敌国施加经济压力的出口管制政策,延续于解除出口管制背景下平衡国内短缺物资需求和国际供应公平分配的出口管制制度,更与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紧密相关.而核物项管制政策方面,不仅发生了管制物项的变化,还经历了从单一国家管制到美英加三国协商管制再到多国协调管制的复杂演进,多国协调管制核物项事实上为冷战时期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多国协调出口管制制度奠定了基础.

    出口管制核物项《出口管制法》

    20世纪晚期美国北方斑点猫头鹰保护之争及其司法解决

    滕海键王法刚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晚期,美国围绕北方斑点猫头鹰的保护问题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和博弈,在环保组织的努力推动下,北方斑点猫头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项相关司法诉讼中,地方法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方斑点猫头鹰的生存空间得到了保障和拓展.1994年以后,在司法裁决的保驾护航下,"西北森林计划"基本上调和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议,并确立了生态管理理念的主导地位.研究发现,片面地认识和对待北方斑点猫头鹰保护与木材采伐的矛盾和冲突均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建构一种综合考量生态、经济和其他社会目标的生态管理理念主导的法律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北方斑点猫头鹰古森林生态管理理念西北森林计划

    进退之间:灾害史视域下的三线建设研究

    陈君锋徐有威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建设时期,因过分强调"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加之任务急、时间紧,部分地处山区的三线工矿企业未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和系统的工程地质勘探便开始建设,导致其在生产生活中面临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挑战.为了战胜洪涝、地震、滑坡等"自然之困",三线建设者们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科学选址、系统防灾减灾等方式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干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不可控性以及山区无法解决的抗灾救灾问题,迫使部分三线工矿企业在调整改造中避灾而走,脱险搬迁,谋求新生.三线建设史宛如一部三线建设者的灾害斗争史.从灾害史视域研究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可以帮助世人窥看三线建设的另一面相,且是有待开拓的新领域,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索,以便于深化三线建设研究.

    三线建设自然灾害抗灾救灾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城乡经济关系——以上海知青安置地兴办小作坊为例

    赵文
    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这一运动历时十多年,其间城市知青输出地与农村知青接收地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种种经济往来与联系,有意或无意地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于物资流通等的严格规定和限制,勾连起现代化城市与偏远封闭乡村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二元对立、彼此割裂的城乡经济关系.这种改变随着1973年知青政策调整后"厂社挂钩"安置城镇知青的"株洲模式"的推广,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强,出现了上海支援知青安置地兴办小作坊之类的新现象新变化.尽管如此,知青运动时期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始终囿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由此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上海知识青年知青运动城乡经济关系上山下乡

    近代皖中宗族保护祖坟述论

    王志龙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坟不仅是为敬孝而建,而且被认为关系着子孙的命脉,因此宗族非常重视并设法保护.近代皖中宗族从建置坟地伊始,就不断地为保护祖坟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保护系统,在必要时坚定地通过诉讼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宗族积极开展保护,很多祖坟虽然遭到侵害,但是得以恢复.宗族在保护祖坟的过程中激发了族人的一本观念并增强了凝聚力.祖坟的长期存续不仅为族人慎终追远、敬宗睦族提供了处所,也为宗族通过祭祀强化尊祖敬宗观念和尊卑等级秩序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传统宗族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近代皖中祖坟保护

    从扩军到精兵:1940-1941年路东地区新四军发展路径转型

    汪海涛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四军在向北、向东发展的过程中,江北指挥部所辖部队为适应反顽斗争形势,通过数次扩军运动增强了实力,巩固了津浦路东地区抗日根据地.但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地人力资源的供需趋于紧张,行政组织型的规模性扩军已经不合时宜.在军事建设与根据地建设两难的情况下,路东地区新四军响应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调整武装力量的架构,以节省根据地人力和财政负担,保证了在华中地区进行持久抗战的内生动力的存续.

    新四军津浦路东扩军精兵简政

    地理空间视域下中共革命重心转移与党内交通线布局的嬗变(1927-1937)

    盛洁临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理空间上看,中共随着革命重心转移调整党内交通线布局,这不仅对革命形势产生深远影响,也造成"党地关系"上的变化."八七会议"后,中共提出建设党内交通线,在组织上明确交通部门职责,制定交通工作任务来推进党内交通线建设,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线.1930年后,中共在城市生存空间受到破坏,被迫将革命重心转移至农村,建立起以中央苏区为中心,连通上海和其他苏区的党内交通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以中央红军为核心的大范围战略转移,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动态交通网络.中共革命重心转移导致党内交通线布局嬗变,表明中共意识到只有实现对现有地理空间人地关系进行"党地关系"的改造,才能达到"人地皆存"的目标.

    地理空间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党内交通线党地关系

    作品选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