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析孟子的义思想及其影响与意义

    郭步山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孟子对先秦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完善,义思想是孟子关于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一个重要理念.孟子的义思想既重视对人的内在道德修为的培养,又重视对人的外在行为的引导,对后世国人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孟子的义思想仍具有闪光的价值.

    孟子义思想内涵影响意义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一个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的案例分析

    刘佩伟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将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个案进行分析.郭久麟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创作传记,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中间他撰写的对象发生着变化,他对创作方式也努力地进行着开拓.可以说,在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中体现了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的变迁.

    郭久麟传记文学新时期

    古之遗风当何归——浅析新媒体时代古风歌词创作的发展与未来

    殷桂娴
    5-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风音乐是新媒体时代下伴随网络媒体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的音乐风格.古风歌词与古代歌词有着密切的同源关系,它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在文学创作领域刮起一股强烈的风.本文拟从古风歌词与古代歌词的关系、古风歌词兴起的发展与缘由以及古风歌词创作窘境与未来展望三方面具体阐释古风歌词创作的发展与未来.

    古风歌词古代歌词本土化媒介青年亚文化反思

    钟求是长篇小说《零年代》人物刻画刍议

    吴延生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二元结构小说始于"五四"时期,兴盛于当代,因为农耕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城市文明的冲击.很多作家关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凸显的矛盾,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温州作家钟求是创作的长篇小说《零年代》,却以特殊的视角反映这一社会现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通过刻画生动的精准的形象加以研究,在挖掘文本价值的同时以彰显其社会价值.

    当代小说《零年代》人物形象分析

    桃源之死——论废名《桃园》中理想世界的幻灭

    赫佳红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名的短篇小说《桃园》保持着和现实的疏离,塑造出了一个幻美的桃花源世界,但却并非避世之作.小说叙事中设置的多重矛盾与结构上呈现的梦幻与现实、生与死交叉叙述特征,直接指向了现实世界的悲苦和无奈,表达出桃源之死的一种怅惋之情与理想世界幻灭的悲剧意蕴.

    理想世界矛盾设置交叉结构生死意象幻灭

    论平路小说《东方之东》的性别书写

    于迪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〇九 年代以来,平路的小说创作,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

    性别书写平路《东方之东》

    哥写的不是作,是寂寞——对小说《沉沦》的当下性解读

    王东旭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沉沦》的当下性解读主要从写作主体作者、写作的文本内容、接受者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寂寞是作者创作的来源,写作是为了排遣寂寞,写作的内容是寂寞之心的反映.作品完成后,其解说权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读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解读.而生活在把消费寂寞作为时尚的今天,不妨在此大胆地套用一句流行语:"哥写的不是作,是寂寞."

    寂寞《沉沦》当下性解读

    林戊荪《〈论语〉新译》注释策略研究

    马燕蕾王金安
    17-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是拥有最多译本的典籍,因年代久远且言简意深,译为白话文尚需要大量注疏,更不用说译为其他语言.林戊荪《<论语>新译》是较新的英译版本,其研究甚少.本文将系统分类分析林译《论语》中的注释,辨其得失,总结其注释策略,以期为古典原著的翻译加注提供经验和示范.

    视域融合林戊荪《论语》英译注释

    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评海波的《民办教师》

    徐长玉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波长篇小说《民办教师》叙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故事折射出的问题,迄今仍然存在着,如:制度二重化、设租与寻租、权力拜物教和"三观"扭曲等.因此,该小说仍然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小说表明:不合理的制度必然会导致寻租.为了寻租,人们必然会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导致人的"三观"扭曲、"人味"尽失.其结果,整个社会必然会上演出越来越多的闹剧、丑剧和悲剧来.小说说明,只有通过全面改革,才能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才能重塑人的"三观",让人们通过正当努力,实现"往高处走"的人生目的,过上富有"人味"的生活.

    《民办教师》制度权力拜物教三观人味

    文本情绪初探——以《百年孤独》为例

    杨光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是一个各种语言突出手段所产生的意义的复合体,而文本的情绪正是在这种复合中生成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文本的自律的过程.文本的自律说明文本就是目的本身.《百年孤独》文本中的俄狄浦斯王式的收到预言 ——逃避预言 ——预言实现和西绪福斯循环式的荒诞结构,以及通过拉美人的视角来叙述事物而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受拉美土著文化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迷信色彩的时空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百年孤独》的文本情绪.故而情绪这个概念不单单是有关人的感性方面的一个概念,情绪在文本中还为文本结构所有,不同的文本结构具有其特定的情绪.一个文本中其对不同文本结构的运用或文本结构对自身进行表现就构成了这个文本的文本情绪.

    文本结构特征文本情绪百年孤独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