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刘勰对荀子、扬雄"明道、征圣、宗经"文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操月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时荀子创立"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西汉时期的扬雄,从儒家观点出发,明确地把"明道、征圣、宗经"的思想作为文学主张加以阐述;南朝梁时刘勰又演变为"文原于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论文必征于圣,征圣比宗于经"的观点。本文就这一文学观的内涵及应用试论刘勰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荀子、扬雄观点的。

    明道征圣宗经荀子扬雄刘勰

    论明末传奇中母亲形象及其形成根源——以临川、吴江派作品为例

    朱学娟张静
    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川派和吴江派作品中涉及的母亲形象大致可分为教育型、慈母型和物质型三类。通过对这些母亲形象及其形成根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时代环境、儒道思想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明末传奇中的母亲形象开始有所转型和突破,具有新的风貌特征。这些母亲形象不仅反映当时的时代环境,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根源,对了解明末女性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女权运动等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明末传奇临川派吴江派母亲形象

    从《玉娇梨》与《红楼梦》看明清才子佳人爱情观的演变

    戴铭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娇梨》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其反映的男女主人公自主恋爱的意识以及爱情至上,勇于为了爱情而斗争的精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遗憾的是,之后创作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爱情千篇一律,并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直至曹雪芹因不满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弊病而创作《红楼梦》,其所表现的爱情观不仅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爱情的升华,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从《玉娇梨》到《红楼梦》,"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玉娇梨》《红楼梦》才子佳人爱情观

    清代沈起凤俳谐词研究

    夏二姣朱鸿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起凤的俳谐词在尊雅的清代可谓异调别响。之所以如此,与起凤自身的不羁个性和喜好有莫大关系。他的俳谐词反映了词的"本色"即娱乐性,这在越来越追求词的形式技巧的浙派有不同的意义。此外,其俳谐词也有其独特特征,尤擅以拟人手法来写外物,在"谐"中展现灵动。还以"谐"写"愁",在反差中体现词人的无奈与落寞。同样词人也在"谐"中追求生活的乐趣,排遣忧愤,展现其潇洒豁达的一面。

    俳谐本色娱乐灵动幽默

    叶嘉莹诗词中的故国之思与文化认同

    刘妮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嘉莹一生饱经忧患、四处漂泊。从南下台湾到漂泊海外,从归国教书到落根南开,古典诗词伴随她的一生。尽管一世多艰,她对故国的思念与文化认同常常流露于她的诗词创作之中。本文拟从政治、地理、文化三个意义层面分析叶嘉莹的故国之思。诗词中所体现的故国之思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身份和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文化之思。

    叶嘉莹诗词故国之思文化认同

    曝光校园亚文化的滋长净化环境多渠道的探索——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及其引导思路

    吴延生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书写"尤其是描写当下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在表现正能量的主流文化时,也有更多篇幅在"审丑",揭示大学生活灰色的一面,即非主流文化。在阐述这一现象时,通过具体的文化乱象的表现,探讨净化校园环境甚或消解影响的多元渠道,旨在对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梳理出引导的思路。

    大学校园小说校园亚文化引导思路梳理

    反乌托邦文学的人性主题研究

    陈钰冰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托邦"一词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遥远的西方乃至中国都诞生了描述乌托邦社会的很多不同形式的表达,但从20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开始对乌托邦进行反思,使得一大批反乌托邦文学应运而生。反乌托邦文学将人性的异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人性又恰恰是我们永恒关注的主题。反乌托邦文学和人性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分别各有不少研究者,但将这二者结合进行探索却少之又少。然而,研究者在分析反乌托邦文学的过程中,又多多少少对人性异化的话题有所牵涉。回顾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者基本都集中在反乌托邦经典的三部曲上,同时缺乏时间维度的对比和对现实意义的探索,因此这一主题研究这依旧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反乌托邦文学人性极权主义科学主义

    何处是我家?——从香港文化作品反思港人的"九七"文化心态

    刘多多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奠定了祖国大陆对香港的"想象"基调;20世纪末,中英谈判过程中,香港的文化作品(文学、影视、流行音乐等)为我们反思港人的文化心态提供了新的思考:尽管回归前后的一些文化作品印证着大陆的世纪初"想象",但也存在着大量文化作品显示着两者之间的差异。港人在中英谈判中遭遇的自身话语权、选择权的双重"缺席",以及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导致颓废的"世纪末"情绪的蔓延,甚至引发移民潮,都在逐渐动摇着大陆的母体"想象"。

    "九七""想象"文化心态缺席世纪末

    礼法与贾府秩序的建构——略论《红楼梦》情/礼观

    李丹丹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中充满了有关礼法秩序的多重信息。无论是贾府外部阶级地位的建构、世代诗书簪缨之族优美门风之形成及贵族文化之传承,还是府内及大观园日常生活的作风仪派,都显示出礼法秩在其中的重要的维护和支持作用。《红楼梦》不能简单的被批评为是一部维护礼教/反礼教的小说,尽管小说亦表达了礼教表演带出的虚伪性,但通过小说文本透出的对礼法秩序的充满感情的描述,可以看出小说明显的尊礼倾向,以及其对建构情/礼兼备的理想情/礼观的努力。

    礼法秩序情/礼兼备

    《傅雷家书》中的家教与家风

    陈安安余炳江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傅雷家庭教育思想的观念、方法可以从其家书中体现出来。因此,本文试图回归《傅雷家书》这一主体来研究傅雷的家教与家风。通过研读,将其家教与家风的观念、方法归纳和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科学性;二是教育方法的实用性。

    傅雷家书家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