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书写

    谭敏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迟子建对生态的关注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对大自然倾心的书写阶段,到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的觉醒阶段,再到对现代化进程进行批判的自觉生态书写阶段。《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生态书写的重要文本,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精神文化状态三个方面入手,表达了她对现代化负面性的反思。

    《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态书写现代化反思

    世纪末的唯美主义者——谈霍夫曼斯塔尔笔下的"中国皇帝"

    陈维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夫曼斯塔尔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其早期诗作《中国皇帝说》融入诗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和理解,展开了一段独白式的描述。本文指出诗中借用中国皇帝形象,并非是构筑西方视野中的"他者",而是作为文本建构的手段和意义表达的载体,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本文从诗中的文学隐喻着手,结合诗人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解读其笔下的中国皇帝:这是一个脱离现实生活、沉醉于幻想世界的世纪末艺术家形象。霍夫曼斯塔尔借此形象表达其早期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及反思。

    中国形象皇帝花园唯美主义

    《慈悲》的叙述特征

    李希平
    35-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悲》展现了莫里森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读来感人至深,痛定思痛。笔者拟从叙事学的角度予以解读,即文本中的复杂精妙的叙事结构和多种聚焦探析它们的艺术效果和要揭示的主题。

    《慈悲》叙事结构聚焦

    浅析《群山回唱》的聚焦

    焦红燕王伽艺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勒德·胡赛尼的《群山回唱》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它的叙事艺术也特色鲜明。本文借助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中的聚焦理论探究小说中不定式内聚焦和多重聚焦如何拉近读者和人物的距离,如何还原一个完整、复杂、模糊的现实世界,避免读者轻易拿是非对错来评判人物,评价世界。

    卡勒德·胡赛尼《群山回唱》热奈特内聚焦

    论《讨厌的爱》中母女关系

    张延晏
    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莱娜·费兰特在《讨厌的爱》(1992)中提倡以女性族谱来抵制父系/男权的艺术遗产,迪莉娅和母亲是通过艺术家的身份认同相连,艺术创作使她们密不可分。小说的结尾,生理上的母女关系被回避了,两人依靠通过相似的艺术工作建立了一个艺术谱系。两个女人根植于血缘,却依赖女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为研究埃莱娜作品中母女关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将借助西方艺术史、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简析这种非血缘关系来联系的"母女关系"。

    母女关系女性艺术创造

    世界城与身份政治——全球化视野下的《大都会》

    刘婵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在《大都会》中刻画的纽约与社会学领域中的"世界城"(global city)有着诸多跨学科的交集。世界城的理论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三层面,而小说中德里罗呈现的虚构纽约与真实世界城之间既有契合又有背离。德里罗笔下的世界城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符合社会学视域下世界城的主要特征,但通过中心人物埃里克与边缘人物本诺身份的二元性,德里罗巧妙地颠覆主流话语的主导地位,象征性地重构世界城的中心与边缘,为理解全球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学视角。

    《大都会》全球化世界城身份

    关于文学翻译课堂实践的几点思考——以朱自清的《背影》英译为例

    曾姝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中国高校的翻译课程大多以传授翻译技巧为主,且非文学类翻译占主导。为了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课程中设置了一次文学作品翻译实践,要求学生翻译朱自清的《背影》。由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传达原文的审美信息,这个相对无限的变量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着更多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因此,学生通过翻译、翻译评介和课堂讨论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学翻译这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通过在六个班级的实践表明,文学作品的翻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学翻译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背影》

    《〈论语〉诠释英译》述评

    朱云会
    48-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诠释英译》一书,采用三位一体的书写格式,即《论语》原文、汉语注释及英文翻译三部分构成,以古代汉语爱好者、现代汉语学习者、汉英翻译者、英文爱好者为目标读者。译本体例独特、释译准确、通俗易懂;译文既贴近《论语》原文,又传达了经典文本内涵。译者熟悉原著文化背景,领会原文精神内涵,在汲取译界前人智慧的基础上,阐幽发微,引导读者深入解读原文精髓,窥视儒学思想文化真谛,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论语》体例独特诠释英译述评

    傅雷译本《高老头》中的客体感受力分析

    张云吴涛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傅雷译本《高老头》文中细节实例剖析,运用中法双语对比并将傅雷和韩沪麟两版中译本进行对比,用"客体感受力"这一全新的视角对这本经典译作重新阐述诠释,力求挖掘《高老头》更深层次的翻译美学价值。

    傅雷高老头客体感受力翻译风格翻译原则

    成长与选择——小剧场话剧《飞》编导阐述

    刘振艳陈俊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剧场话剧《飞》是一部关乎年轻人的成长与选择的作品,力求在诗意的叙事中灌注青春的热血与迷茫、蜕变的痛苦和领悟。从剧本的开发,到立意的凸显,到整个创作团队的构成,都始终感受年轻人的呼吸脉搏。编剧和导演希望借剧中的人与事,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更多责任与担当的深刻思考与启迪。

    总体立意现实意义形象种子演出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