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孔雀东南飞》研究案例看史料对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郑子慧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料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其信度直接关乎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贯彻注重史料的治学原则和方法,充分占有史料,探究史料原貌,对古典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树立古典文学研究认真严谨的良好学风。

    孔雀东南飞史料古典文学研究

    解读狄金森第249号诗歌的音形意

    张青
    29-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界对认知学科理解的加深,从认知角度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解释逐渐成为一种可行并且富有新意的研究趋势。基于此,本文将在传统诗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概念隐喻的视角,对狄金森编号为249的诗歌进行分析,重新解读这首作品的形式和意义,以期为诗歌研究增添一点新意。

    破折号接受理论概念隐喻映射

    试谈古诗《今日良宴会》的谐趣特征

    张玥阳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十九首》第四篇《今日良宴会》一诗体现出较为独特的谐趣特征,这在对古诗的整体研究中并不明显,却值得注意。本文通过参考前人对"谐趣"一词的相关论述,对其含义进行了明确界定,从原诗出发,以细致赏析、解读的方式分析了"谐趣"的具体特征以及其在诗中的体现。又从音乐性、文人诗与乐府的关系、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探讨了"谐趣"出现在诗中的原因。最后,从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内在张力两方面探索了谐趣对于整首诗歌的重要意义。

    谐趣直率婉曲张力

    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德译——以《红楼梦》中的室内陈设为例

    黄子娟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特色词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在另一种文化中往往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这也使得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译者为了达到不同的文化传播目的,常常也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德译本中的文化特色词之德译,对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进行评析。

    目的论文化特色词翻译策略《红楼梦》

    从《左传》子产所引神话看子产的神话观

    唐定壮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丘明在《左传》中援引了不少神话,并通过这些神话来表达春秋时期士大夫在政治活动中的神话思想。子产便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我们通过对《左传》中子产所引用神话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子产的神话观,即是子产借助神话和鬼神观念来维持郑国外部和内部的稳定和发展。

    《左传》子产神话观

    "诗意"及其悲剧性——论老舍小说《离婚》中的老李形象

    吴沁茗刘恋
    40-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点分析《离婚》中的老李形象,从其出发研究老李所追求的"诗意"所对立的两大方面"离婚"和"活着"从而产生的悲剧性,以及老李这一形象所代表的当时苦闷彷徨小知识分子境遇的现实与文学意义。

    诗意悲剧小知识分子老李

    《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转换研究

    孙晨晨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兰河传》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下的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展开对全文的叙述,这三种视角的转换极其复杂,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转变、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重叠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补充。正是这三种视角的转换形式背后暗含了萧红由寂寞到思乡创作情感的逐渐升华,使《呼兰河传》作品主题最终归结为改造国民性。

    萧红《呼兰河传》叙述视角转换主题

    浅谈《白鹿原》的神秘色彩来源

    赵慧萍
    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独特的关中语言,展现关中百姓的淳朴生活,但是小说中笼罩一种神秘色彩,甚至从人物的出生到人物的死亡处处充斥着神秘感:如白灵的出生伴随着百灵鸟欢快的叫声;田小娥死后,人们对其尸体进行焚烧时,有许许多多的蛾飞出田间草丛以及朱先生死时一只白鹿出现在白鹿原等等。书中许多发生在生活中的,由于人类当时认识的有限而产生的对一些现象不可知的困惑,人们看到自然中出现的神秘现象而又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还有人对于自己命运的不可把握性,反映在一些传说和独特民俗上,这构成了《白鹿原》神秘色彩的来源。

    《白鹿原》民俗神秘色彩

    《鸿鸾禧》中的上海婚俗研究

    张舒月
    48-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历史转折期,婚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中西合璧,新旧交织"的特点。婚恋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生活在上海。《鸿鸾禧》作为张爱玲专门描写婚礼场景的经典作品,是读者了解该时期上海婚俗以及都市人民真实婚姻状态的一个有效窗口。

    上海婚俗张爱玲《鸿鸾禧》婚姻

    张謇的《东游日记》与对日印象

    鲁晶石
    5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謇是活跃在清末民初这一社会变动时期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的经济、教育及政治等各方面都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在对日本的认识上,一方面,张謇有感于国家的危机,对日本的侵略、对清政府的退让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对日本先进的工商业模式和教育体制,张謇却采取虚心请教的态度。

    张謇东游日记对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