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道德伦理探讨

    殷定芳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李尔王》中道德伦理讨论,看到李尔作为君王长期处于权势中心忽略了王道,习惯了奉承和献媚,忘却了人性的背叛导致了国家分裂;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教育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引起姐妹间相互倾轧.这一切悲剧不是宿命而是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丧失招致的惩罚,是人祸.

    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道德伦理

    女性与自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韩睿可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入手,深入分析西蒙娜·德·波伏娃著作《第二性》中所描述的女性与自然的外在联系与内在联系,揭示出父权制是女性和自然受到压迫和统治的根源.指出只有打破父权制,走上独立解放的生态女性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生态平衡.

    女性自然第二性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黑色棉花田》两个汉译本研究

    周科宇方慧
    80-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法、风格和修辞四个方面对比分析著名儿童文学作品《黑色棉花田》的两个汉译本,并结合儿童本位原则对两个译本的优缺点进行评析,重点探讨两个译本在语言特征和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性.

    儿童文学翻译功能对等对比研究

    诗学观规约下的郭沫若诗歌翻译研究

    宋自容王昌杰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即改写",而改写本身受诗学观的制约与影响.这种诗学观包括译者所处时代的主流诗学观,译者所属的诗学群体的诗学观及译者自身基于其教育背景所形成的诗学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的领军人物及成就非凡的翻译家,郭沫若自身极具个性化的译诗实践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主流诗学观,其所属社团"创造社"的诗学观及其个人诗学观对其译作的交互作用与影响.

    改写诗学观郭沫若诗歌翻译

    文化学视阈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研究

    胡久龙李玲
    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没有国界之分,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名著冲破国界,引导人们了解他国文化,与此同时,翻译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以英语文学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与要求,以期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增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学视阈英语作品翻译技巧

    浅谈艺术与人的关系

    张瑶
    8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是"人化"了的世界和自然,是人类精神物质化的展现,艺术是被人类加入了优质思想后,而演化成的一种对美、对思想境界的追求.每一件艺术品都有自己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是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赋予的,而这种认知和经验又都是来源于现实的世界和自然的.也就是说,人是在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知来进行艺术创造的,每一件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世界,都承载着"人"的思想和灵魂.但是艺术品不是人类对客观自然图景的呆板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加工并且融入了艺术家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对历史发展的理性思维的认识而创造的.而且艺术灵感这种精神活动的到来,是伴随着鲜明、具体、生动的物的形象而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人类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也会是怎样的,艺术就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从始至终都带着属于人类的独具特色的"人"的烙印.

    艺术物质精神

    谈加尔散形象体现的存在主义他人观

    陈倩赵淑华
    91-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特的戏剧是其哲学思想的阐释,代表作《禁闭》主要讲述了三位主人公加尔散、伊内丝和艾丝黛尔在地狱中相遇、相处的经历,展示了他们的生前遭遇和死后纠葛.加尔散作为第一个登场的人物,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加尔散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一步阐释萨特哲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他人观.

    萨特存在主义他人观禁闭加尔散

    林文祥与闽南歌仔戏

    王富盛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文祥先生是推动我国歌仔戏在闽南地区发展与兴盛事业的杰出艺人.年幼时他师从诸多台湾歌仔戏班师傅,技艺精湛.学有所成后他在闽南地区创办歌仔戏班,传播与教授歌仔戏.抗战期间他别出心裁地融合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将歌仔戏改编为"改良调",成为宣传抗战的一股新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培育年轻艺人,编撰《芗剧传统曲调选》,为歌仔戏事业的兴盛,尤其在闽南地区的蒸蒸日上,付出了毕生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文祥闽南歌仔戏

    杂剧《救风尘》的叙事学解读——以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及符号矩阵理论为视角

    唐鑫
    96-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救风尘》是关汉卿杂剧作品中一出精彩的喜剧,讲述的是风尘女子赵盼儿冲破封建束缚拯救好姐妹宋引章于水深火热的婚姻之中的故事.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提出了包括"行动元模式"和"符号学矩阵"的叙事学理论,以此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救风尘》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揭示本剧的主题意义和思想内涵.

    格雷马斯《救风尘》行动元模式符号学矩阵

    叙事学视野下《人间世》的空间解读

    赵悦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列纪录片《人间世》一经面世就引发热烈的关注,其把最寻常的生活、最接地气的实际和最关注的话题相结合,全面客观地显现了由医院而散开衍生的方方面面.正是在题材上的突破与叙事上的超越,使《人间世》赢得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独特又多元的叙事空间运用,令《人间世》的深度诠释恰到好处,也具有更广泛的影响能力.由此本文从环境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入手,分析讨论《人间世》的叙事空间特点,同时探寻其产生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为以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或者方向.

    《人间世》环境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