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康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康学院学报
安康学院学报

向纪明

双月刊

1674-0092

xb@aku.net.cn

0915-3288130;3288061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

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季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影响杨译本《红楼梦》接受性因素的分析

    李烨蒋炜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杨、霍两个译本的评价长期以来局限于学者和评论家之间,较少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的背景下,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应该成为当前译介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从目的语读者接受视角出发,借助一些实证研究资料,讨论杨、霍译本的差异所在,进一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期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杨、霍译本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差异原因

    论元明戏曲小说中的李白形象

    张媛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白被后世认为是一位狷狂而不能融入世俗的"谪仙".在元明戏曲小说中,有不少作品描写了李白形象.元明文人笔下的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怀揣着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丰富并突出了李白形象,同时将时代文化精神和个人生存理想融入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之中.

    元代明代戏曲小说李白

    从《伊川击壤集》看道家、道教文化对邵雍的影响

    贾云盼蒋振华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在理学和文学领域成就突出.就个性思想而论,劭雍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这种思想特征在其诗集《伊川击壤集》中多有体现.在《伊川击壤集》中,道家和道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向往道家生活、热衷神仙养生之学及取法老庄哲学三个方面.

    邵雍《伊川击壤集》道家道教

    精神伦理危机下的非洲甜心"丽兹"

    查伟懿卢敏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丽兹》选自博茨瓦纳第一部女性作品文集《博茨瓦纳女性书写》,小说中非洲"甜心"丽兹不可逆转的困境背后折射出人物自身道德观念的瓦解,同时这一瓦解的过程也暗示了殖民文化对传统道德的破坏.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批评视角,以"丽兹"的身份转变为核心,通过还原"伦理现场",解构人物的"伦理选择"与"伦理意识",试图对造成人物伦理困境的根由作出揭示.

    《丽兹》《博茨瓦纳女性书写》精神伦理伦理选择伦理意识

    从灰姑娘到珂赛特——论《悲惨世界》的童话属性

    龚东风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拉基米尔•普洛普的结构主义理论是欧洲古典主义的余响,其《故事形态学》是分析神奇故事内部结构的有效工具,本文旨在研究灰姑娘故事和珂赛特原型之间的互文关系,主要结论是:《悲惨世界》是一部肇源于古希腊神话,取材于欧洲童话但又明显超越前人的新经典,维克多•雨果突破了"三一律"的固定程式,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新发明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普氏数学公式"无法阐释的新高度.

    《悲惨世界》故事形态学原型批评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的文化反抗:"体验"——论《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

    甘秋莉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里斯蒂娃力图在弗洛伊德的语言模式中,揭示在主体的意义生成过程中存在着"性欲和思想并存"的可能性,继承了反抗理性传统的"非理性"思想,一反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简单归结为"泛性论"的流俗观点.在克里斯蒂娃对弗洛伊德的重读中,"言语联想"的不断回归、重置是对时间的一种反抗.以此理论为基础,克里斯蒂娃深入分析了阿拉贡"范畴的违反"、萨特关于自我对他者和存在的否定、罗兰•巴特文本中能指的无限生成这三种写作方式.贯穿其中的是对线性时间逻辑的反抗.在批评实践和理论对话中,克里斯蒂娃秉持反本质主义的态度,意在消解女性主义理论发展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得主体在动态意指过程中不断生成,代表了女性主义的新思路.

    《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语言非理性线性时间意义生成

    《南部档案》词语考释

    李艳杨小平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部档案》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诉讼文献,多含口语和公文语言,其中有些词语在当代通行的字典辞书中均未收录,有些虽然收录但释义不准确,这为准确释读《南部档案》带来了一定困难.现选取"下案""须票"两个词语进行考释,以明确其内涵,旨在为字典辞书的修订提供参考.

    南部档案词语考释

    国族氏名"曾"的历时用字考察

    李娇杨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姓氏"曾"源自两周诸侯国曾国和殷商时期方国部族"曾".历史上记写国族姓氏的"曾"有字形变化.殷商时期方国部族"曾"用"(苗)"记写,两周时期诸侯国"曾"用"鄫""缯"记写;后世姓氏"曾"统一用"曾"记写.这些用字中,"(苗)"记写"曾"是假借用法,"缯"记写"曾"是通假用法,"鄫"是为记写国族氏名造的专字.

    曾国姓氏用字字际关系

    佛教的弱者伦理关怀思想与实践及其启示

    孟凡平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的伦理关怀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寻求解脱的悲苦心理,集中体现在"众生平等""慈悲利他"和"布施""福田"等观念中.在与儒道文化积极融合的过程中,佛教不断干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扶贫济困、疾病医治、安慰老孤、灾害救助等慈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的伦理关怀思想和历史实践为我们关怀弱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佛教弱者伦理关怀平等慈悲

    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陈苗苗虞新胜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中和思想是指导古人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普遍法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今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密切相关.这种关联具体表现为: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着"和为贵"的天下观,蕴涵着"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共同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实现了对儒家中和思想的创新性超越,将二者联系起来探讨,彰显了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中和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