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郭旭东

双月刊

1671-5330

xb@aynu.edu.cn

0372-2900111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东段安阳师院新校区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带一路"背景下安阳公示语英语翻译的问题及对策

    武敏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安阳市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公示语作为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起到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用。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安阳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现状,从政府媒体缺乏重视、中西文化差异误译、翻译标准无章可循以及拼写语法错误明显等方面分析现实出现的问题,从政府管理监督、翻译标准制定、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总结对策方法,提出建议。

    "一带一路"安阳公示语英语翻译

    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遵循

    孙金伟孙朝阳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不仅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效解决了学界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性质的争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中文教育三者之间构成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完整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中文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保障和实现路径,文明交流互鉴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根本遵循,国际中文教育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撑。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应将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遵循、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并将之列为重要的专业课程或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培养

    天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杨美丽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具有强大的铸魂育人功能,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指导思想、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等方面高度契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四观"、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课堂、鲜活教材和精神营养。天津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意蕴深远,为有效发挥其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有效对接红色文化问题体系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问题体系,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多形态链接式资源库,以"四位一体"教学法为抓手,采用"讲+观+探+展"递进式教学法,促进天津红色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天津红色文化资源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逆向教学法在装备保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李林杨明绪霍明明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在装备保障课程中引入逆向教学法,从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施和归纳总结三个阶段进行应用实践。通过对比考试成绩和开展问卷调查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装备保障课程中应用逆向教学法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逆向教学法装备保障课程教学效果

    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张融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课程思政教学限于课堂讲授中,且以教师主动灌输思政元素为主,难以最大化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成效。为了解决此方面的问题,以婚姻家庭法课程为对象,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的阶段,围绕思政育人的核心目标,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通过课前话题交流、课中BOPPPS教学、课后思政题目巩固等教学策略,实现思政元素全过程的融入,改变思政元素被动摄入的局面,最大化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成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也基本能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婚姻家庭法教学的育人成效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婚姻家庭法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数字空间艺术具身在场的情感之维——基于可供性具身认知视角

    谷晓丹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供性具身认知为数字空间艺术提供了一种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创作者理解与分析技术使用者对技术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感知过程,探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具身性参与关系,是实现作品与观众情感共鸣重要途径。通过文献研究挖掘可供性具身认知运用于数字空间艺术的理论价值在于身体知觉系统对环境的直接判断与反应原理,运用逻辑分析法探讨数字空间艺术是通过身体建立的直接感知,无需心智的参与,是一种具身性在场情境下的生态交互关系。情感共鸣的实现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直接的身体知觉方式触发观众的情感和想象力,不依赖于特定的经验背景;建立与身体能力契合的具身性情感场域实现观众的沉浸式情感体验;建立持续性生态交互关系实现情感共鸣。

    可供性具身认知身体生态交互情感

    书法节目的文化创新与意蕴表达——以《妙墨中国心》为例

    陈雪林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传记,肩负传承与书写中国故事的历史任务,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书法艺术与书法审美的普及也已进入最迫切的时代。以《妙墨中国心》为代表的书法类电视节目聚焦书法"美育",诠释书法的文化内涵,不断彰显中国书法历久弥新的魅力。深入探究美育内涵与书法美育理论,从理论维度增强创新书法美育的必然性。在把握书法节目文化创新起点的基础上,从历史、视觉、文化三个层面探析其创新方式,阐明书法节目文化创新的意蕴表达,从而为书法类节目的创作创新及中国书法的繁荣发展提供思考的向度。

    书法节目文化创新妙墨中国心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室内声乐流派

    张姝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中国声乐发展史、民族声乐的特点及近代欧洲室内乐艺术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从体裁构成的角度,研究分析20世纪上半叶著名作曲家(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室内声乐作品风格,明确其体裁构成和流派。中国音乐家们艰苦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声乐流派,彰显了现代音乐的民族性,其西学中用思想,对当代音乐交流、创作和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20世纪上半叶室内声乐流派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156页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