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全
安全

李秋菊

月刊

1002-3631

safety_lao@163.net

010-63524191

100054

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55号

安全/Journal Safety
查看更多>>《安全》杂志是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安全》杂志的报道宗旨是以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文化为视角宣传安全科学、传播安全文化、启迪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杂志面向从事安全科学、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人员,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本刊欢迎业界人士踊跃投稿。作者向本刊投寄稿件,切勿一稿多投。请作者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优厚。《安全》全年12期,每期10元,共12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HM-RFRM的海上风电工程吊装作业风险评估研究

    程珽吴思奇焦宇巴光忠...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全面识别海上风电工程吊装作业风险,分析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交互作用,基于等级全息建模思想与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HHM-RFRM)理论,建立海上风电吊装施工多维风险情景度量化方法.首先,从人、环、机、管4个方面构建全息评估指标体系;其次,采用RFRM法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排序;最后,依据贝叶斯公式构建二维典型风险场景.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吊装作业安全影响最大,潮湿作业环境分别与作业船稳定性差、吊索具出现故障以及操作人员配合不当等3个因素交互时事故风险度高.该方法可为海上风电施工安全风险的精准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海上风电工程吊装作业等级全息建模(HHM)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RFRM)贝叶斯公式

    以新冠疫情为例的高校公共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王超杰刘宛欣胡瑞徐长航...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出更完善的公共安全文化体系,以新冠疫情期间的公共安全为切入点,采用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文化核心理论对此类传染性疾病的公共安全进行分析,提出公共安全文化的建设内容;基于SMART原则,将社会安全文化结构运用于高校安全文化,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文化评价体系.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和层次分析法(AHP),验证高校公共安全文化内容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内容有效度评估,构建的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指标体系,能较为真实地反映高校安全文化的特征和评价范围;案例高校的安全物质文化是该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方面,同时基于相应指标体系可明显看出安全文化的不足之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社会公共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未来的疫情防控体系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预防.

    新冠疫情社会公共安全安全文化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层次分析法(AHP)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作业风险因素研究

    才溢王丹林晓飞朱博...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城轨司机值乘作业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的致害原理及影响关系,应用工作结构—风险结构分解(WBS-RBS)法对城轨司机作业进行分解,采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ISM)、交叉影响矩阵相乘分类模型(MICMAC)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条件不符合值乘要求(PR1)、错时错位出勤(PR2)、未进行岗前安全教育(PR3)、未穿着作业服装(OR2)4项原因因素易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忽视车载车站行车信息(OR1)、开关门作业失误(OR7)等9项结果因素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身体条件不符合值乘要求(PR1)在风险因素分层中是最深层次原因;通过依赖性—驱动力图可以看出风险因素主要集中于依赖族和自治族区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风险因素制定管控措施.

    城轨司机工作结构—风险结构分解(WBS-RBS)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解释结构模型(ISM)交叉影响矩阵相乘分类模型(MICMAC)作业风险

    风速对城市公路隧道氢运输车辆泄漏扩散的影响

    杨凯孙明鑫顾溪桥康佳豪...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风速下公路隧道内氢运输车辆泄漏后气体的扩散规律,运用PyroSim软件研究城市公路隧道内不同风速下氢运输车辆泄漏后氢气浓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无风情况下,氢气云受动量和浮力作用迅速向两端隧道口扩散,整条隧道顶部在40s内到达爆炸下限,并维持较长时间;有风情况下,氢气沿泄漏口下风向扩散,随着风速增大,氢气云高度下降,隧道顶部氢气浓度迅速降低,中下部氢气浓度呈现先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在隧道内发生氢运输车辆泄漏后应急通风的风速应控制在10m/s以上.研究结论可为公路隧道内氢运输车辆泄漏事故应急救援、隧道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氢气公路隧道氢运输车辆泄漏扩散

    海上救助打捞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

    彭忠卫陈思聪吴江湖李显...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上救助打捞(MRS)领域知识体系零散及海量救助打捞案例数据无法有效挖掘和利用的问题,通过对救助打捞事故案例和标准规范文件的详细分析,获取5类事故对象、19个场景及每个场景所需的关键救助打捞能力.基于这些场景和能力需求之间的关系,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方式相结合构建MRS内部实体和属性图,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映射到设计图谱,并结合决策推荐规则实现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MRS知识图谱能够有效进行救助打捞知识的检索查询、知识展示与信息统计可视化及辅助决策方案推荐,为相关领域的作业提供更加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支持工具.

    海上救助打捞(MRS)知识图谱数据体系事故案例

    煤磨系统一次热风管道泄爆面积确定方法研究

    关里潘状李秋平李刚...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火力发电厂煤粉制备工艺过程中潜在的粉尘爆炸风险,对一次热风管道泄爆面积定量确定方法开展研究.首先,以不同地区3个发电厂所用煤粉为例,通过实验测试得到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然后,利用Ansys软件分析计算某型号中速磨机一次热风管道的抗爆强度;最后,依据《粉尘爆炸泄压指南》标准计算得到中速磨机一次热风管道的泄爆面积.结果显示:实验得到煤粉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均先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模拟计算得到一次热风管道的抗爆强度为0.014~0.14MPa;针对3个发电厂煤粉和抗爆能力不同,一次热风道需要的泄爆面积分别为0.33~0.09m2、0.38~0.1m2、0.2~0.06m2.以上研究成果对于煤磨系统一次热风管道的泄爆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煤粉制备系统粉尘爆炸泄爆面积抗爆强度

    《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的立法背景、思路逻辑及实施建议

    代海军胡成顺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准确理解新出台的《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的制度内涵,回顾我国煤矿安全立法历程,系统分析煤矿安全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对《煤矿安全生产条例》制定的时代背景、思路框架与制度创新作了全面梳理.结果显示:《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确认和巩固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体制机制,依法厘清和压实各方责任,标志着我国煤矿安全法治建设迈入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的有效实施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健全煤矿法律体系和创新法制宣传方式等共同作用.

    《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立法背景思路逻辑实施建议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背景下的安全风险告知研究与实践

    郑昀桑峣李静余新...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解决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告知内容不规范、不统一、警示标识张贴无序等问题,采用对标分析及标准量化的方法,将风险四色图与现场安全风险告知要素进行集成,提出安全风险告知集成图模式;以某企业为例,开展安全风险告知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规范了现场安全风险告知管理,极大提升了企业现场安全风险告知的合规性.

    双重预防机制风险四色图安全风险告知集成图

    石化储罐区紧急切断阀执行器的防火保护研究进展

    彭健才张长银陈晨段进涛...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石化储罐区内紧急切断阀执行器在火灾中的安全性能,从石化行业对储罐区火灾安全的要求出发,对目前国内外紧急切断阀执行器的防火保护设备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现有的常见实体火灾实验方法和石油化工环境下的防火罩火灾试验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不同紧急切断阀执行器的防火设备存在防火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评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根据目前我国石化行业的防火需求提出典型防火罩的防火性能判定指标,制定紧急切断阀执行器防火性能测试方法标准,以实现对防火罩防火性能的规范管理.

    油罐区紧急切断阀执行器石化火灾防火罩防火性能

    安全检测类课程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和应用实践

    刘业娇崔梦圆姜丰懿陈景序...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安全检测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产业化不到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脱节、"产赛教"渠道不畅通等痛点问题,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提出"三堂三融一线式"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从强化共赢机制和组建产教团队,重构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资源,突出实践引领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和拓展育人渠道4个方面进行创新路径探索.结果表明: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党建、团建等活动并多次获奖,专业能力和社会价值大幅度提升;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团队建设方面成果显著;课程教学模式多次通过教学和学术会议面向全国推广应用,效果良好.研究结果适用于国内设置了安全检测类课程的高校,有助于全面提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安全检测三堂三融一线式协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