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庆师范学院

汪祚民

双月刊

1003-4730

xuxiufang@aqtc.edu.cn

0556-5500129

246133

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庆师范学院主办的、刊登科学研究论文的学术理论刊物,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10月,1985年公开发行,199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面向高校文科师生、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中学文科教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有"邓小平理论研究"、"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陈独秀研究"、"皖江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10月,1995年公开发行。该刊面向高校理科师生、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中学理科教师;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出版87期,被国内有影响的文摘报刊转摘294篇(不完全统计),2001年被转摘21篇,在全国高师院校学报中排名第31位,居本省同类院校学报第一位。自然科学版已出版48期,多篇文章被《化学文摘》、《物理学文摘》摘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世界观的三维阐释

    石浩杜仕菊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其由"外源"走向"内生"、由"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跃迁过程,蕴含独特的世界观:本质层面,表现为对"现代化"与"世界"的特性与关系以及本质呈现的认知;发展层面,表现为对于现代化发展模式、进程及导向的认知;价值层面,表现为对世界现代化的核心本质、共同价值及政党责任的认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具有"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鲜明旨趣.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视角、新史料与桐城派作家研究的拓展

    汪孔丰
    7页

    新文化背景下吴闿生的古文坚守与创新

    李坤成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闿生为吴汝纶之子,文名不如其父,但身处古文发展尾声,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他的首部文集收录了1897—1925年间文章,此时正值新旧文化交锋之际.通过对他文章的分析可透视此阶段桐城后学的主要理念及新文化背景下古文生存境况.他受中西文化洗礼,不持中西、新旧之见,以新视野审视旧传统,既举桐城旗帜,又致力打破门户,为文不分骈散,提倡创新,相比姚鼐文的"清新雅正"更崇尚曾国藩文的"奇崛雄健".他既提倡积学累识,发挥文章治世功用,又提倡文章抒发个人抑郁不平气.通过对吴闿生文章的分析,可看到整个桐城文章脉络的构建、发展与终结.

    吴闿生桐城派古文理念传承与创新

    论方苞佚文《石氏六修族谱序》的史料价值

    潘宏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见方苞佚文《石氏六修族谱序》,对考察方苞生平及交游颇具史料价值:其一,文中追述昔年赴宿松瞻拜明初武将石良墓一事,同方苞自述的赴宿松拜访朱书一事相合,为方苞康熙三十五年(1696)"宿松之游"增添了新的证据,进一步合勘康熙三十五年方苞、朱书二人行实,可以推知方苞"宿松之游"时间,有助于增订《方苞年谱》;其二,该文透露了方苞早年受李振裕、赵仑赏识提携的线索;其三,该文补充了被文学史"遗忘"的方苞与宿松石氏友人的交游;其四,丰富了方苞与朱书家族三代交往的细节;其五,该文阐述了方苞的家谱修撰思想,弥足珍贵.

    方苞《石氏六修族谱序》史料价值

    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中的"莎士比亚"

    殷明明周娅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中索尼所理解的"莎士比亚"构成了他的意识框架,这一框架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立场,推动他参与反种族隔离运动.一个非白人索尼崇拜一个白人英语经典作家带有文化殖民的意味,不过具体到南非这一问题较为复杂,在当时南非政府推行阿非利堪斯语的环境中,崇拜一个英语作家,使用标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在这一意义上,对"莎士比亚"的崇拜成为索尼反种族隔离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本.但索尼理解的"莎士比亚"又限制了索尼的斗争方式,索尼始终没有采用他女儿和妻子后来所致力的暴力抗争.

    《我儿子的故事》索尼莎士比亚反种族隔离

    智媒时代"数字难民"处境与安置探究

    雒有谋张正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内智能媒介迅猛发展和老龄化进程加剧,"数字难民"逐渐成为显命题.由于在知识文化、媒介素养、媒介消费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数字难民"群体正面临着诸如出行受阻、交易障碍等生存、生活的各种"窘境"."数字难民"是智媒时代"知沟"理论的现实写真.降低技术门槛、提供更多人工辅助等是现阶段改善"数字难民"生存状况的可行性举措.

    数字难民数字媒介素养媒介人性化

    华佗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与建构

    孙文马梅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亳州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药都"之一,也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当地民众对华佗文化记忆拥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媒介对集体记忆具有呈现、延续和强化的作用,立足亳州本土文化,对当地民众华佗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方式进行探究,深入讨论了社交媒介对集体记忆建构与传播过程中所带来的记忆创伤和"信息疲惫"等影响,尝试为如何延续和强化当地民众的华佗文化记忆,聚力共建"世界中医药之都",提供支撑与参考.

    华佗集体记忆中医药文化媒介建构

    RCEP框架下中日韩区域价值链关联及竞争力研究——基于中间产品和增加值的视角

    黄光锋汪颖颖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东亚区域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基于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采用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对中日韩三国的区域价值链关联及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向日本和韩国出口中间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日本和韩国向中国出口以中间产品为主,但比重下降;日本和韩国是重要的上游国,是中国非自主研发环节的重要填充者;中国在高技术领域有向上攀升的迹象,呈现从出口最终产品为主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并重"的趋势;中日韩三国在低技术制造业领域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下降,东盟国家指数有所上升;日本和韩国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领域竞争优势显著,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微弱的下降趋势.RCEP框架下的中日韩高端产业合作,有利于增强区域价值链韧性,降低对区外价值链的依赖.

    RCEP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增加值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于调节与门槛效应

    郑兰祥汤唐群郑飞鸿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从子维度来看,其覆盖广度作用最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调节效应,且这一调节效应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第三,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地区间具有异质性.据此提出,应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数字基础设施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四维进路

    陈秀施敏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不断破解劳动价值危机、发挥"五育并举"效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家校社"协调不够系统、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够强烈、形式不够新颖的现实困境.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进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发挥青年学生主体作用,倡导知行合一劳动教育;借助网络教育平台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形式.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