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桉树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桉树科技
桉树科技

谢耀坚

季刊

1674-3172

anshukeji@163.com,cerc66@126.com

0759-2250345 2250346

524022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大道中30号

桉树科技/Journal 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面向各省有条件发展按树的地区,交流桉树引种、繁育、生产、经营及加工利用等系列科研活动的经给与学术成果。译介国外先进技术资料,报导有关的科技活动动态与重要大事纪要。为广大从事桉树生产、科研或教学的林学会会员、职工、师生提供专业性学习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州半岛尾叶桉和柠檬桉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特征

    徐其贤顾晓娟何普林张振源...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雷州半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汇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不同林龄的尾叶桉(7年生和12年生)和柠檬桉(3年生和20年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含量,并估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2年生尾叶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TOC比7年生高25。27%~139。55%,20年生柠檬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TOC比3年生高89。23%~293。76%(除20年生10~20 cm土层外)。4种桉树林土壤碳储量大小为12年生尾叶桉(136。86 t·hm-2)>20年生柠檬桉(116。81 t·hm-2)>7年生尾叶桉(72。21 t·hm-2)>3年生柠檬桉(62。80 t·hm-2),7年生尾叶桉和3年生柠檬桉土壤碳储量随土层的加深并无显著变化,12年生尾叶桉和20年生柠檬桉土壤60~100 cm土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7年生尾叶桉林土壤碳储量与全氮(TN)呈显著正相关,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12年生尾叶桉土壤碳储量与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磷(TP)、有效磷(AP)和N:P呈显著负相关;20年生柠檬桉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TN、TP呈显著负相关,与C:N、C:P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幼龄期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受到氮磷供应及其比例的影响,而随着林龄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受氮磷供应水平的影响变弱。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的不同生长期,适当调控土壤氮磷的施加比例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碳汇能力。

    土壤碳储量生态化学计量桉树人工林雷州半岛

    尾叶桉人工林和固氮树种马占相思人工林碳储量差异特征

    黎燕莲陈远富梁顿谢红杰...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阳江市国有花滩林场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固氮树种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2种人工林的乔木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差异,为提升粤西地区人工林碳汇能力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1)尾叶桉和马占相思不同器官碳含量大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且尾叶桉树干的碳含量及其占植株总碳含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马占相思(P<0。05),而马占相思的树根、树枝和树叶的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尾叶桉(P<0。05);(2)2种林分土壤的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0~40 cm土层碳储量占1 m深土层碳储量的比例分别达56。59%、53。35%,表明2种人工林土壤碳主要分布在上层;(3)尾叶桉人工林乔木层的碳储量及其占人工林碳储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马占相思(P<0。05);相反,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比尾叶桉高13。92%,且马占相思林的土壤碳储量占人工林碳储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尾叶桉(P<0。05),说明马占相思人工林将较高比例的碳分配在土壤中。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固氮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对提升土壤碳汇能力具有较大的潜力。

    碳储量尾叶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粤西地区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评价

    林丽珍付军刘奇林黄彩枝...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并对比其差异,为由于桉树连栽而引起的地力衰退和林分生产力下降提供参考.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各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pH值、有机质含量等8个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差异,采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优劣解距离法和熵值法5种方法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对比验证不同评价体系和模型,探讨长期高强度多代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评价方法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一致,土壤肥力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连栽第2代>3代>1代>4代,秩和比综合评价法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最佳.上层土壤肥力评价值明显高于下层土壤,连栽第4代林土壤质量等级明显下降,氮、磷和钾等养分处于亏缺、不平衡状态.桉树低中代次长期连栽一定程度上易引起土壤肥力退化,主要养分元素严重缺失,高强度、大面积的单一种植模式可持续性差.

    桉树连栽土壤肥力评价

    不同造林模式对1年生尾巨桉DH32-29生长效应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周启华李书玲林波苏志瑜...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林耕带外沿种植(T1)、林耕带内侧种植(T2)和传统人工整地造林(CK)3种模式,研究机械开垦林耕带造林和传统造林对1年生尾巨桉DH32-29生长效应和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较CK的生长指标增益显著;T1和T2处理的人工林A层土壤(0~20 cm)透气度、渗水度,B层土壤(20~40 cm)和C层土壤(40~60 cm)的田间持水率均显著优于CK的各层土壤;各处理在A层土壤的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和B层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差异极显著,表现为CK>T2>T1;A、B层的全钾和A层的速效钾含量以T2最高,B、C层的速效钾含量以T1最高。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尾巨桉DH32-29单株材积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表层土壤的透气渗水性和中层土壤的持水性是尾巨桉DH32-29生长量积累的主控土壤理化因子。机械开垦林耕带造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中层土壤持水性,提高了土壤生态功能,促进了尾巨桉DH32-29对养分的吸收,取得了比传统人工整地造林更高的生长效益。

    尾巨桉DH32-29机械开垦林耕带造林生长效益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混交模式下幼龄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韦振道周启华朱原立朱慧...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的垂直、水平、块状三种混交方式的试验林,以研究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混交林的生长和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红椿、大花序桉和闽楠分别在水平、块状、块状和水平混交模式下的树高增长率最大,依次为1560。00%、863。33%、457。50%和6。67%,因此水平混交模式和块状混交模式的林分树高生长效果较好。在尾巨桉×红椿和大花序桉×闽楠两种林分中的月均地表径流以块状混交模式最少,分别是107。72 L和215。24 L,月均土壤流失以块状混交模式较少,分别是4。95 kg和7。25 kg,因此块状混交模式对水土保持的效果较优于垂直混交模式和水平混交模式。综合考虑,采用块状混交模式效果最好。

    桉树混交林混交模式林分生长水土流失

    不同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桉树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向旺韦振道伍琪朱慧...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桉树混交林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分别设置尾巨桉与红锥、黑木相思、白千层、香樟(B1),与灰木莲、大花序桉、米老排、柠檬桉(B2)2种混交模式和4种种植密度(A1:1。5 m×2。0 m;A2:2。0 m×2。8 m;A3:2。5 m×3。5 m;A4:3。0 m×4。2 m),比较混交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混交树种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交模式对尾巨桉生长影响较小,但A3、A4显著增加尾巨桉胸径和单株材积;(2)种植密度对混交树种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木相思和灰木莲在A1种植密度处理下的胸径和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密度处理;(3)大花序桉和米老排A1种植密度处理保存率显著低于A3和A4密度处理,混交树种不同种植密度之间保存率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A3是较好的种植密度。

    桉树混交树种种植密度生长量

    不同模式桉树混交林的生长效应分析

    陆海燕伍琪庞海恩崔俊峰...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伴生树种早期对桉树生长的影响,以桉树×红椎、桉树×火力楠、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桉树×黑木相思4种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生长量及桉树在不同混交模式中的生长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混交模式下混交树种早期生长量均优于其纯林生长量。桉树×火力楠对桉树树高促进作用最大,增量为4。94±1。57 m;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对桉树胸径和材积促进作用最大,增量分别为2。47±0。70 cm和0。8695±0。7066 m3·hm-2。总体以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混交模式最优。

    混交林生长效应桉树火力楠黑木相思

    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生长特性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刘鑫黄兰清苏立军吴跃海...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巨尾桉纯林(CK)、巨尾桉×刨花润楠混交模式(T1)和巨尾桉×红锥混交模式(T2)3个处理的巨尾桉生长特性及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以期为科学经营桉树混交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混交模式中,混交树种刨花润楠和红锥长势均较好;巨尾桉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显著高于纯林,但2个混交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CK、T1和T2林下植物分别有17科23属24种、18科24属25种和23科28属29种。3种造林模式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和群落均匀度(J)均高于草本层,灌木层中的茜草科、马鞭草科,草本层中的禾本科植物和蕨类植物种类及数量多。结合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标,T2可作为今后桉树混交林经营的参考模式。

    巨尾桉混交模式生长特性植物多样性

    基于树干解析的30年生江南油杉生长规律研究

    李一华甘明吴森黄康庭...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0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树干解析分析法,分析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30年生江南油杉的平均胸径为27。9 cm,平均树高18。8 m,实验形数0。44,胸高形率为0。74。胸径年均生长量超过1 cm,其连年生长量在4~8年、13~15年、17~20年3个时期呈现增长波动;树高分为缓慢调整生长期(1~12年)、快速生长期(13~24年)和稳定生长期(25~30年),总平均生长量在24年时达到最大值(0。68 m·年-1);前14年单株材积累积量缓慢,为0。0052 m3,仅占总材积生长量的1。0%,15~30年则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30年生江南油杉的胸径、材积生长均处于较快增长状态,表明30年生江南油杉尚未达到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

    江南油杉解析木生长规律生育期划分

    湛江市古树资源特征分析

    谢继红郭乐东赵奕黄华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摸清湛江市古树资源情况,加强湛江市古树保护工作,基于广东省古树名木普查成果数据,对湛江市古树资源的树种结构、树龄、分布、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市共有古树7356株,隶属于46科84属111种;在湛江各县级市、县区均有分布,其中徐闻县古树数量最多;优势树种主要是榕树(Ficus microcarpa)、垂叶榕(F。benjamina)、鹊肾树(Streblus asper)、樟(Camphora officinarum)等观赏树种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荔枝(Litchi chinensis)等果树;古树生长场所主要为乡村,树龄主要分布在100~200年之间,三级古树多达7080株,占比96。25%;古树树高主要分布范围是7~20 m,平均树高为12。97 m,胸径主要分布范围是40~160 cm,平均胸径96。7 cm,冠幅主要分布范围4~20 m,平均冠幅13。55 m。总体而言,湛江市古树生长环境和生长势良好,古树资源物种多样性丰富。

    湛江市古树树龄胸径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