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癌症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癌症进展
癌症进展

赵平

双月刊

1672-1535

aizhengjinzhan@126.com

010-65295967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9号

癌症进展/Journal Oncology Progres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反映国内外肿瘤医学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肿瘤学学术交流。它主要面向广大从事肿瘤临床和科研的工作人员以及其它相关的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洁孔德亮朱恩鹏郭凌帆...
    23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0%,胃癌的治疗仍面临着挑战.肿瘤微环境是影响胃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是免疫微环境中的重要免疫细胞成分,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反应,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治疗反应,在肿瘤的诊断、生存结局和临床治疗敏感性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TIL成为胃癌预后的热点研究,然而,TIL在胃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重点阐述TI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为胃癌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胃癌肿瘤微环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转移预后

    β-葡聚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免疫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杨楠马守叶马昕芸杨蕊...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病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早期宫颈癌可以通过手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来治疗,但晚期及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尚无有效方法.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及放化疗后新兴的辅助治疗方法.β-葡聚糖是来源于真菌、细菌和植物体细胞壁中的葡萄糖聚合物,主要影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被视为天然的生物免疫调节剂而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中.β-葡聚糖缺乏蛋白质和肽类成分,具有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因此,β-葡聚糖的研究及应用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对β-葡聚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免疫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宫颈癌β-葡聚糖免疫治疗

    炎性相关标志物预测早期肝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刘敏李莉
    244-248,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在中国为第四大肿瘤,同时也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肿瘤.尽管肝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肝癌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手术本身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和预后不确定性.有研究表明,炎症与肝癌的发展密切相关.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肝细胞的持续损伤和修复,触发肝脏再生过程,同时也增加了突变和异常细胞增殖的机会,从而导致肝癌的发生.因此,寻找快速、准确评估肝癌进展的炎性相关标志物变得至关重要.通过监测和分析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可及早干预疾病进展,改善疾病转归,并延长患者生存期.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早期肝癌根治术后的炎性相关标志物,包括激活的炎症细胞、炎症介质以及与肿瘤相关的炎症信号通路分子等.它们的变化反映了炎症过程中特定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对于肿瘤生成、侵袭和转移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炎性相关标志物,医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肝癌的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寻找能够快速、准确评估肝癌进展的炎性相关标志物对于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早期肝癌根治术的炎性相关标志物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评估早期肝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提供更多有效依据.

    炎症标志物肝癌肝癌根治术预后

    免疫联合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王宇于大鹏杨彬
    249-252,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免疫疗法发展迅速,在晚期黑色素瘤和肺癌的治疗中尤为明显,改变了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但免疫疗法在非免疫原性肿瘤中效果不佳,包括前列腺癌,这可能与前列腺癌的肿瘤微环境和低突变负荷有关.同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与雄激素剥夺治疗、放疗、化疗及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等协同治疗时能增强肿瘤免疫反应,成为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新方向.本文总结前列腺癌免疫抑制的机制,并对免疫疗法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前列腺癌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前列腺癌免疫治疗放疗化疗雄激素剥夺治疗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言子琪陈斯泰
    253-25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发病率最高的两大皮肤癌,且发病率逐年增加.大多数cSCC和BCC患者的预后较好,常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局部晚期/转移性cSCC和BCC患者可以选择全身治疗,但化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和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HHI)的治疗效果不佳、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不断研究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已成为局部晚期/转移性cSCC的一线标准治疗药物和晚期/转移性BCC的二线治疗药物.本文对PD-1抑制剂在cSCC和B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免疫治疗转移晚期

    乳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

    王环李惠平宋国红邸立军...
    257-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76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检查结果、抗肿瘤药物的使用、ILD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76例乳腺癌合并ILD患者中,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余67例均存在呼吸道等方面的症状;胸部CT检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间质改变,其中5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系统性化疗46例,靶向药物27例,恩美曲妥珠单抗2例,内分泌药物氟维司群1例;紫杉类药物ILD发生情况最多,靶向药物中依维莫司ILD发生情况最多,内分泌药物ILD发生情况最少;9例患者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分级为1级,59例CTCAE分级为2级,8例患者CTCAE分级为3级;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ILD情况均明显好转.结论 引起ILD的抗肿瘤药物主要以紫杉类及吉西他滨等细胞毒性药物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靶向药物为主.掌握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并有针对性地为乳腺癌合并ILD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既可以增加药物疗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乳腺癌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特征治疗

    血液炎症指标与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肖雨齐洪志努尔比耶·米吉提李玉莹...
    262-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术前血液炎症指标与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临床特征与血液炎症指标对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418例术前影像学检查为cN0期的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液炎症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液炎症指标对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分析血液炎症指标与cN0期PTC患者肿瘤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Ⅱ)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SⅡ均是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0.743,95%CI:0.686-0.799,P<0.01,最佳截断值为0.197时,灵敏度为0.755,特异度为0.648.NLR、SIRI、SⅡ预测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44、0.660、0.67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05、0.815、419.405,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63.8%、51.1%、59.6%,特异度分别为57.7%、75.6%、68.2%.低NLR组与高NLR组患者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SIRI组与高SIRI组患者肿瘤直径、T分期、腺外侵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血液炎症指标与cN0期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根据年龄、肿瘤直径、SII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为评估影像学检查阴性的PTC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状态提供参考.

    甲状腺乳头状癌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基于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的个性化营养干预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莹张凤莲苏莹
    269-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的个性化营养干预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132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67),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基于PG-SGA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M、IgG、CD3+、CD4+、CD8+]、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胀改善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Hb、ALB、TP水平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Hb、ALB、T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IgA、IgG、IgM、CD3+、CD4+水平均高于本组干预前,CD8+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IgA、IgG、IgM、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PG-SGA的个性化营养干预应用于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个性化营养干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

    miRNA-106a在人淋巴瘤Jurkat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唐国英朱秀丽曲凡戴若恒...
    274-27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NA-106a在人淋巴瘤Jurkat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人淋巴瘤Jurkat细胞,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5 ml生理盐水配制的浓度为0、0.5、1.0、1.5 μg/ml的多柔比星,取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单个核细胞.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NA-106a以及视网膜母细胞瘤1(RB1)、E2F转录因子1(E2F1)、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B1、E2F1、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0 μg/ml多柔比星干预人淋巴瘤Jurkat细胞miRNA-106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单个核细胞(P<0.01).随多柔比星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miRNA-106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光密度(OD)值逐渐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IR)和凋亡率均逐渐升高,RB1、caspase 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E2F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NA-106a与RB1、caspase 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与E2F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miRNA-106a在人淋巴瘤Jurkat细胞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RB/E2F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来调节淋巴瘤进展.

    淋巴瘤miRNA-106a人淋巴瘤Jurkat细胞视网膜母细胞瘤1E2F转录因子1

    手术室精准干预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尚震月程慧敏张莹杨鸿炜...
    279-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精准干预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1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手术室精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理应激反应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BP、DBP、HR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BP、DB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理机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生理机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精准干预可有效减轻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手术室精准干预胃癌根治术心理状态应激反应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