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病毒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

侯云德

双月刊

1000-8721

bdxb@chinajournal.net.cn

010-63536460

100052

北京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病毒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登载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读者对象为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病毒学的医务工作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MEDLINE、MEDLARS数据库,《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已经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主要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述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Foldon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效果的分析

    李海鑫曹蕾郭晋源孙馨...
    314-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引起全球老年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主要病原体,VZVgE蛋白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结构蛋白,基于gE蛋白设计的重组蛋白疫苗Shingrix已经在我国批准上市.多种研究表明聚体蛋白可以诱导更强的免疫应答,本研究应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S表达连接Foldon结构域的蛋白(gE-Foldon)、连接Fc片段的蛋白(gE-Fc)和gE蛋白.三种抗原(gE-Foldon、gE-Fc和gE)分别联合AlOH+CpG佐剂,比较在BALB/c小鼠中的免疫效果,同时,将商品化的Shingrix作为对照.SDS-PAGE和WB结果显示成功表达纯化三种抗原,非还原条件下可以观察到gE-Foldon以三聚体形式存在.与gE和gE-Fc抗原相比,gE-Foldon在小鼠中诱导产生的IgG抗体(40492)和中和抗体滴度(1190.5)最高(P<0.01),与Shingrix相当.此外gE-Foldon诱导小鼠产生的分泌IL-2、IL-4的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免疫组(P<0.0001,P<0.05).综上所述,gE-Foldon蛋白联合AlOH+CpG佐剂可诱导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因此可以作为预防HZ的潜在候选疫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Foldon蛋白免疫效果

    IL1R1基因敲除对于柯萨奇病毒A10感染C57BL/6乳鼠的影响

    刘长坤贺雅娜张子寒胡云光...
    326-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感染C57BL/6野生型乳鼠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1型(Interleukin 1 Receptor 1,IL-1R1)缺失的C57BL/6乳鼠,比较两者之间的临床症状、病毒体内增殖特征和病理特征差异,以探讨IL-1R1基因缺失对于CV-A10感染乳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颅内方式感染C57BL/6野生型和IL-1R1-/-乳鼠,每日记录乳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两组乳鼠感染后于1、3、5、7、9d处死,并采集各组织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组织内病毒基因拷贝数;使用HE染色检测乳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RT-qPCR检测病毒感染乳鼠后的不同时间点组织内的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分析对IFN-γ、IL-1β、IL10的细胞因子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空白对照组,随着感染进程的增加,两组乳鼠均表现出发育迟缓、肢体麻痹等症状;另外在感染后第5d,与野生型乳鼠相比,IL-1R1-/-乳鼠心脏、肺脏和肾脏组织的CV-A10病毒载量均高于野生型乳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HE染色分析发现,在感染后期IL-1R1-/-乳鼠的肺组织病变严重程度高于同时期野生型乳鼠.在CV-A10感染中后期IL-1R1-/乳鼠的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明显升高,然而野生型乳鼠的细胞因子mRNA主要在感染后1-2天呈现一过性增加.综上表明,C57BL/6野生型和IL-1R1/-乳鼠均对CV-A10病毒易感;与野生型乳鼠相比,IL-1R1-/-乳鼠的组织损伤更严重,特别是肺组织的损伤主要发生在CV-A10病毒感染的中晚期;此外,IL-1R1缺陷小鼠在感染后期的各组织器官中检测到持续性的细胞因子表达.

    柯萨奇病毒A10病毒感染IL-1R1-/-乳鼠C57BL/6乳鼠

    柯萨奇病毒A10型对利巴韦林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孙甜甜宗彦君王蕊李冀琛...
    337-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感染率逐渐上升,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是主要病原体之一,利巴韦林是临床上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为了评价利巴韦林在体外对CVA10的抑制效果,本研究中,我们随机选取了 19条2009-2021年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代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大陆优势流行基因型C基因型的CVA10毒株,通过细胞毒性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来检测利巴韦林在RD细胞上对CVA10的抑制率.将抑制率大于85%的CVA10定义为对利巴韦林敏感组,抑制率小于15%的CVA10定义为对利巴韦林耐药组.结果显示利巴韦林在0.78mmol/L浓度下可以对CVA10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对细胞的毒性较低.19株CVA10中有4株表现出对利巴韦林耐药性,2株表现出对利巴韦林敏感性,剩余13株的敏感性在85%~15%之间.通过7日龄ICR乳鼠感染实验比较对利巴韦林敏感组和耐药组毒株的致病力差异,通过观察乳鼠临床评分、生存率、体重及组织取材的滴度测定结果均表明对利巴韦林敏感组CVA10在小鼠上的致病力比耐药组强.进一步使用MEGA 7.0软件对影响CVA10复制和翻译的2C区氨基酸序列进行差异性分析,以分析可能的耐药位点.结果显示对利巴韦林耐药组和敏感组CVA10的2C区的327位和328位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当前国内流行的CVA10存在广泛对利巴韦林耐药现象,其中部分CVA10对利巴韦林完全耐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CVA10耐药株的监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地选择抗病毒药物,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柯萨奇病毒A10型利巴韦林耐药性2C区差异位点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1-145位氨基酸变异影响对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能力的初步探究

    宗彦君孙甜甜王蕊刘莹...
    346-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与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是国内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二者同源,来自共同祖先,基因组结构相同,并且均使用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作为吸附受体.本研究基于EV-A71的VP1-145位氨基酸位点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CVA16的VP1-145氨基酸差异,选取3株中国流行的,在该位点具有差异的CVA16,进行对HS结合能力影响的研究.使用不同浓度肝素酶Ⅰ处理人横纹肌肉瘤(Human rhabdomyosarcoma,RD)细胞,比较不同CVA16株对肝素酶Ⅰ处理前后的RD细胞的吸附能力,以及接种后12h,24h,48h后各毒株在RD细胞的复制情况.结果表明,在使用5mIU/mL和10mIU/mL浓度肝素酶Ⅰ水解RD细胞表面的HS后,VP1-145氨基酸位点为甘氨酸(Glycine,G)的CVA16对RD细胞的吸附能力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肝素酶Ⅰ的作用浓度呈正相关,且影响了后续12h,24h,48h病毒在RD细胞中的复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P1-145氨基酸位点为谷氨酸(Glutamicacid,E)的两株CVA16均未观察到此种趋势.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种结合能力的差异与病毒致病力之间的关系,对三株病毒进行2日龄ICR乳鼠感染实验.通过观察乳鼠生存率、临床评分、体重变化,来评估不同CVA16株在小鼠感染模型中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CVA16(VP1-145E)的致病力明显强于CVA16(VP1-145G).后对三株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显示,除VP1-145位点外,三株CVA16还存在其他的差异位点,故后续我们又通过反向遗传学拯救病毒,对VP1-145位点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结果证实,VP1-145位点的氨基酸变异会影响CVA16与HS的结合能力,145位点为E的病毒,其与HS的结合能力较差,当145位点由E突变至G时,病毒与HS的结合能力增强,其与RD细胞的结合能力受到肝素酶Ⅰ的影响.本研究为CVA16毒力位点与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1-145位点硫酸乙酰肝素致病力

    线粒体凋亡参与EV-71感染致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

    李爽梁若楠朱培育纪望全...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一种嗜神经性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然而,EV71感染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使用临床分离的EV71毒株体外感染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microvascularendothelial cells,HMEC-1),探讨线粒体损伤在EV71 感染损伤HMEC-1 的作用机制.MTT法检测结果发现,HMEC-1感染EV7124h后细胞活力下降到47%(P<0.0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EV71感染后的HMEC-1胞质中出现大量空泡,并且可观察到HMEC-1线粒体肿胀、变性并明显空泡化,部分线粒体嵴断裂、减少,少量胞质内可见散在或游离的病毒颗粒;JC-1染色结果显示EV71感染32 h后,HMEC-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荧光探针DCFH-DA检测到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明显升高;随着 EV71 感染时间的增加,EV71-VP1、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8、Cleaved-caspase 9、Bax蛋白水平逐渐升高,并且细胞中的Cyt C蛋白从线粒体转移到了细胞质;此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增加,HMEC-1表达TNF-a、IL-6、IL-1p的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通过N-乙酰半胱胺酸干预后,可显著降低病毒感染诱导内皮细胞促凋亡蛋白和TNF-α、IL-6、IL-1βmRNA的表达(P<0.01).因此,本研究发现EV71感染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MEC-1凋亡,且这一过程受ROS介导.

    肠道病毒71型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

    Ⅲa基因缺失的人7型腺病毒载体系统的建立

    王洋王永进侯文哲郭小娟...
    365-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既能高效扩增外源基因,又不产生复制型子代病毒的腺病毒载体,我们构建了一个Ⅲa基因缺失的单周期腺病毒载体.本研究在前期已构建的E3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7型腺病毒载体pK-Ad7E3GFP基础上进行.首先设计引物扩增包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质粒复制起点的AMP-ORI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Asc I将pK-Ad7E3GFP切割为29.1kb与7.7kb的大小片段,其中,7.7kb小片段与AMP-ORI片段组装,获得第一个中间质粒pA-Ad7E3GAscI;经重叠延伸PCR、酶切、DNA组装等方法,将pA-Ad7E3GAscI上的Ⅲa基因进行删除,获得第二个中间质粒pA-AscDⅢa;经Pme Ⅰ酶切的pA-AscD Ⅲa与上述29.1kb大片段经DNA组装后,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pK-Ad7D ⅢaE3GFP.同时,构建携带Ⅲ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TPL-Ⅲa,转染293细胞,经G418筛选构建细胞系293-Ⅲa.结果发现,经Pme Ⅰ线性化的pK-Ad7DⅢaE3GFP质粒转染293-Ⅲa细胞,7d后可见荧光聚集,且逐渐增大,表明重组腺病毒Ad7DⅢaE3GFP拯救成功;提取病毒基因组进行PCR鉴定,结果与预期相符;细胞培养上清经负染后,在电镜下可见腺病毒典型的正二十面体形态,培养细胞中也可见病毒呈晶格排列;以上结果均表明Ad7DⅢaE3GFP拯救成功.本研究成功建立了 Ⅲa基因缺失的单周期人7型腺病毒载体系统,为该载体的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

    Ⅲa基因人7型腺病毒载体单周期载体DNA组装病毒拯救

    2018-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玛合木提江·库尔班钱程凯赛尔·吾斯曼孙璐...
    374-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2018-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uV)基因特征,本研究整理和汇总2018-2023年新疆风疹发病数据,采集2022年临床标本开展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测序,获得其靶基因序列(位于E1基因的739个靶核酸片段,E1-739).基于E1-739,将本研究RuV株与WHO基因分型代表株以及已报道的1E和2B基因亚型代表株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其基因型/亚型.同时,与同时期我国其他省份流行RuV代表株进行比对,了解新疆流行RuV的分子差异.结果显示,2018-2023年,新疆共计报告风疹病例599例,除外2019年风疹发病有小幅回升(414例,1.66/10万),其余年份发病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年均发病率为0.17/10万),并在2023年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8例,0.03/10万);2018-2023年间,病例主要集中在北疆的阿勒泰和塔城等地区;病例年龄分布显示,2018年和2021-2023年间,<10岁儿童病例占比均较高(52.8%~62.5%),而2019年和2020年则以10-19岁年龄组人群为主(72.4%和51.9%).病毒学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从新疆4个地(州、市)共获得7株RuV病毒株的靶基因,分属于1E-L2(6株)和2B-L2c(1株),与同期我国其他省份流行的RuV病毒株具有较高的亲缘性.本研究为新疆地区优化风疹防控策略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

    风疹流行病学基因特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2-2023年882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病原谱及CV-A6基因特征分析

    路环环肖金波严冬梅冀天娇...
    383-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病原谱变化情况以及重症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的基因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12-2023年各省级HFMD监测网络实验室送检的882份重症HFMD病例病毒分离物,通过扩增病毒的VP1编码区进行分子分型以确定肠道病毒的血清型,并对其中的CVA6进行全长VP1区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进行最大似然法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置换熵值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2018年开始,以CVA6和CVA10为主的肠道病毒逐渐取代EV-A71和CV-A16成为导致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在每年检出的病原体中的比例均超过50.0%.除2013年重症HFMD中分离的CVA6属于D2基因亚型外,2013年后重症HFMD中分离的CVA6均属于D3a基因亚型,但2019年以后分离的CVA6序列与以往分离株序列的进化距离明显增大.此外,针对氨基酸位点的置换熵值研究表明,参与构成构象表位的VP1-283易发生突变,该位点从2017年开始由亲水的苏氨酸突变成疏水的丙氨酸,导致其可能分别与VP3-57N、VP3-66R之间形成氢键,这可能会影响到病毒的感染过程.本研究明确了 2012-2023年中国重症HFMD病原谱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导致重症HFMD的CVA6的进化特点以及重要氨基酸变异特征,为重症HFMD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谱柯萨奇病毒A组6型系统进化氨基酸置换熵值

    鸭坦布苏病毒GZSS2022株分离鉴定及其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

    安而立嵇辛勤阮涌陈泽辉...
    392-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某麻鸭养殖场采集到疑似感染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病的组织病料,无菌处理后接种于鸡胚连续传代培养,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RT-PCR、PCR鉴定及透射电镜形态观察确定该分离病毒为DTMUV,命名为GZSS2022株.为了解该分离病毒的遗传变异特点,对该分离病毒进行动物回归实验、PCR扩增及测序其全基因组、在线BLAST比对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后再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用该病毒感染SPF雏鸭后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基本符合DTMUV感染特征,且在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鸭脑部血管渗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袖套"这一典型的DTMUV感染现象.GZSS2022株与NCBI上已上传的其他DTMUV参考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6%以上,其中与广西分离株GXQZ01-2020同源性最高为99.5%,且同属于中国谱系Ⅰ群毒株,与多数分离于北方地区的中国谱系Ⅱ群相比,具有明显流行地域性.本次所分离的DTMUV及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以期为坦布苏病毒地域性流行情况与该病毒遗传变异情况的研究提供参考.

    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全基因遗传进化

    侵染贵州番茄的辣椒褪绿病毒分子鉴定与分析

    田雨李淳吴石平黄露...
    402-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褪绿病毒(Capiscum chlorosis virus,CaCV)是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的重要成员,能够侵染辣椒、番茄等作物并造成严重危害.为明确贵州番茄CaCV分离物基因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进化起源,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扩增和测定了 CaCV的N、NSs和NSm基因的全长片段,分别获得长度约828bp、1320bp和927bp的目标条带.经过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等方法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贵州番茄CaCV分离物的N、NSs和NSm基因与CaCV其他分离物核苷酸的相似性分别在85.5%~99.4%、82.7%~98.9%和83.1%~98.7%之间.根据系统发育树结果,贵州番茄CaCV分离物N基因和NSs基因与中国云南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近,NSm基因与中国海南和广州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近,推测贵州CaCV可能是由于番茄、辣椒的品种引进,及蓟马带毒传播进入.这是贵州省CaCV侵染番茄的首次报道,对监测CaCV在我国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番茄辣椒褪绿病毒病毒鉴定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