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颜吾耳

季刊

1672-8106

bfxbsk@center.njtu.edu.cn

010-51682711

100044

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北方交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领域及文、理、管结合的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政治引领的主要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徐晓宁何玉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广大青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青年政治引领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党对青年进行政治引领70余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毫不动摇坚持党对青年政治引领的领导;从青年特点出发,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充分发挥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的作用.新时代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培育时代新人,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引领青年;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培养青年奋斗精神,激励青年坚持永久奋斗、不懈奋斗;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作用,把青年更好团结、组织、动员起来.

    中国共产党政治引领青年共青团

    唯物史观视域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

    张勇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的重大政策创新,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呈现,旨在实现乡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唯物史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主要包含三重意蕴:其价值旨归是对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共同愿景是从人的生活的主体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维度建构互依性的社会关系;实践指向是在实现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相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中,创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共享发展.

    唯物史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劳动"的概念溯源、阶段划分与特性呈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李夏洁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是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劳动形式.推进数字经济的良序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字劳动"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意大利自治主义学派建构出"非物质劳动"理论,为"数字劳动"概念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置基础.相较于"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更侧重于表达依托互联网平台而实现的数字化的信息生产活动.经由对"数字劳动"概念与演进的阶段式回顾,其劳动主体构成的广泛性、劳动过程要素的虚拟-现实的联动性与劳动价值创造方式的多元性等特性得到清晰呈现.由此,为当代数字劳动主体的数字素养提升与发展成果共享、数字劳动资料的虚拟端口与现实基础设施规范性融合发展、数字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产业深层次联动等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提供了现实启益.

    数字劳动非物质劳动数字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全球价值链与国内收入不平等:基于跨国面板的经验分析

    盛斌郝碧榕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Eora MRIO数据库以及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考察全球化对不同经济体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会提高国内收入不平等水平,这一结论在使用不同样本、不同指标考察后结论依然稳健;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高会降低一国收入不平等,这主要是由于后向参与度提高会加剧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结论表明,较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更大;基于Shapley方法对国内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分解的分析表明,一国国内制度因素、人力资本建设以及有偏技术进步是影响收入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一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应主动发挥国内政策优势,优化自身环境,吸收全球化释放红利的同时,尽量避免收入不平等加剧问题.

    全球价值链收入差距Shapley分解法

    中国经济总需求疲软的衡量与测算——兼评"中国产能过剩论"

    余淼杰张晨迎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的外部需求波动剧烈,影响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在此背景下,全面分析中国经济总需求的疲软状况对理解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及政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需求侧视角,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测算中国的潜在总需求,对比有效需求计算中国2007-2022年内外部需求疲软状况.结果表明:2008年后,中国外部需求长期疲软,但国内潜在需求的有效释放弥补了这一缺口,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削弱了国内有效需求,使中国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疲软状态,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这一问题将得到改善.因此,应将国内外市场潜力不断转化为有效需求,通过提振消费、带动投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国内外有效需求.

    中国经济需求疲软有效需求市场潜力

    市场一体化的测度、影响因素与经济效应:研究评述与展望

    陈斌开索昊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场一体化旨在通过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从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外学者对市场一体化的测度、影响因素与经济效应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价格法和引力模型法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测度方法,并随着可使用数据的精细化进一步发展;影响要素流动的因素既包括地方保护主义等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空间地理、方言文化等非制度性因素.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已显著提高了国内市场的整合程度,而降低制度性阻碍是当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改革的关键.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能够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创造新的动力;经济效应方面,现有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企业、产业以及整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多元和创新的数据与测量方法,以拓宽研究范围;深入探讨行政边界效应背后的主要因素;对现有一体化政策的因果效应进行详细验证;为了有助于揭示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复杂的动态机制,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提供科学支撑,还应结合动态量化空间均衡模型研究中国市场一体化问题.

    市场一体化测度要素流动经济发展

    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

    王孝松崔雨阳
    6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趋势不断加强.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的支持.结合可得数据,本文对上市企业的加工贸易转型进行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已呈现出显著缓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负面影响的调节效果,调节渠道主要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资金链与供应链风险.因此,在外部不确定性负面影响逐渐增加的当下,应重视供应链金融对加工制造业转型的促进作用,从提供资金支持与"稳链""强链"两方面,发挥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功能.

    供应链金融加工贸易贸易方式转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可持续交通明湖论坛2024: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铁路改革"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成功举办

    77页

    供应链冲击下中国企业的价值链升级路径研究——兼论价值链形态异质性的理论成因及其经验

    吕越张昊天
    7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亟需通过全面识别企业价值链布局特征,探寻各产业的高附加值攀升路径,实现分行业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本文构建了可用于研究不同价值链位置及分布的企业如何实现高附加值攀升的理论框架,采用工企-海关匹配数据,实证考察企业价值链位置、不同升级路径选择与国内附加值创造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上游关键零部件和下游产品销售两端,而中间制造阶段附加值相对较低;(2)不同行业的价值链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也就是说呈现"微笑曲线""武藏曲线"以及单调分布等不同的形态,对应的高附加值攀升路径选取也有所不同;(3)企业自身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差距和进入成本差距是判断所处行业价值链形态的关键因素;(4)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的价值链形态和在价值链中的具体位置,选择"强链""补链""延链"或"固链"措施,精准制定价值链升级策略.因此,总体上应把握"向产业链两端攀升获取高附加值"核心要领,针对不同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中间制造环节,根据产业链特征精准施策.

    价值链升级价值链形态价值链冲击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链演化水平研究

    韩丽萍陈越李世维高元平...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物流产业链的演化升级是加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路径,也是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物流产业链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物流产业链演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各省份物流产业链演化水平差异显著,可分为超高分组、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根据不同省份呈现的特征,应实行差异化的物流产业链发展策略.超高分组别省份应着重提升国内物流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高分组别省份应借助新兴数字技术加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中间组别省份应以供应链创新为核心推动物流产业链的创新与升级并促进物流产业链与新产业、新业态的互动与融合;而低分组别省份则需充分挖掘物流产业的政策潜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物流服务的地理范围和市场深度.

    物流产业链演化水平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