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论丛
北方论丛

傅道彬

双月刊

1000-3541

bflc@vip.163.com

0451-88060078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北方论丛/Journal The Norther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重视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重视黑龙江省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以文学、历史、教育研究为重点。主要内容有《红楼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研究、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等。本刊是首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调构实践及其价值——基于党的权力运行机制的分析

    朱庆跃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关系的存在构筑了党的权力相关机制产生和运转的基础。新时代以来,立足于党内外政治生态环境变化所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在坚持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调构,以促进党的权力运行机制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健全民主集中制来推进党内关系的正常纯洁,从而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中协调与制约的统一;以党统政为前提,通过统分结合来推进党政关系的科学规范,从而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与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互动机制建设来推进党群关系的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党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力的统一;以同心筑梦为目标,通过完善政党协商制度来推进党际关系的健康深入,从而实现参政党的权力监督与执政党的权力运行的统一;以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为特色,通过构建大监督格局来推进党企(政企)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党的权力在国有企业运行中所有权与使用权(收益权)的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关系调构党的权力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法哲学思想中的人民理性观

    刘海江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传统法哲学思想中,对理性的不同理解直接关涉到国家和法的基础问题。康德坚持的是形式主义的理性观,黑格尔则对理性做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处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认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及其需要就是法律的基础,从而把理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其利益联系起来,体现了人民理性观。在立法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由法律的理智思维方式所决定的立法途径的局限性使得穷人合乎理性的习惯法在法律上得不到体现;在国家中,封建政府官僚的理智思维方式也导致他们只会简单按照法律做事,看不到普通劳动人民利益的普遍性质。这种人民理性观影响着马克思此后的思想探索路向。

    马克思法哲学理性人民理性观理智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三重逻辑

    何莉琼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历史任务从"全面小康"转换为"全面现代化",共同富裕成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使得农村相对贫困成为推动共同富裕最薄弱、最艰巨且最易突破的地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贫困治理体系、以及消除绝对贫困的丰富经验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独特优势。随着贫困治理的转型,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治理要实现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范式、治理路径等模式转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农村相对贫困乡村振兴绝对贫困

    腐败治理效能如何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政治信任?——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杨慧青崔旭东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SS2019 调查数据,从腐败治理的视角出发,分析腐败治理效能对我国城乡居民政治信任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描述统计结果显示: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差序信任格局更明显以及腐败治理效能感知更强。推论统计结果表明:腐败治理效能和主观幸福感会显著促进城乡居民的政治信任;腐败治理效能会通过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间接地促进城乡居民的政治信任;主观幸福感在腐败治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的政治信任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增进民生福祉,重视"输出面"的公平,以提升基层政治信任,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腐败治理效能政治信任主观幸福感

    论腐败犯罪黑数

    谭志君刘婧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败犯罪黑数是指未被官方发现的腐败案件数,其存在不仅使犯罪数据难以统计和评估,更损害了"三不腐"机制的形成,危害甚巨。腐败案件,从案件发生到官方通报查处,如下任何因素,诸如权力运行失范、制约监督乏力、举报机制不健全、查处措施不力、科技赋能欠缺,都有可能导致腐败犯罪黑数。应通过综合施策,降低"腐败黑数",实现腐败犯罪的标本兼治。

    腐败犯罪腐败黑数犯罪原因综合施策

    彭真指导《民法通则》制定中的立法经验

    郭辉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通则》的制定过程充满各种曲折、争议,作为组织者的彭真,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制定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各种利益、需求以及不同观点。在立法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民主、与中央保持一致、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是几个重要的立法经验。这些立法经验对今天的立法工作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彭真《民法通则》高级领导人立法民主请示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

    网络房地产经纪服务平台垄断行为规制进路

    夏迪旸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房地产经纪服务平台的经营模式高度依赖平台规则、算法技术、房源数据、用户数据等要素。一旦平台利用算法组织平台内经纪机构达成垄断协议,或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利用平台规则及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能力,收取高价经纪服务费用,滥用平台内经纪机构和消费者的数据,就会对网络房地产经纪服务市场的竞争秩序造成破坏。为此,应结合网络房地产经纪服务平台的模式与特点,审慎衡量平台行为对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着重关注平台是否合理利用算法、房源数据、客户数据等生产要素实施经营行为,考察网络平台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

    网络房地产经纪服务平台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庄子》"适"的审美范畴论

    赵德鸿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其全部的文本都在表达着适意的人生追求。"适"作为《庄子》的审美范畴,恰恰是庄子最为满意的人生状态,并成为庄子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人生理念。本文主要通过"适"的审美范畴分析,梳理庄子对于三种人生选择和生存方式的不同态度。一是"适人之适",二是"自适之适",三是"忘适之适"。庄子最为崇尚的人生场景即"忘适之适",这也与其本人一贯崇尚的天地精神一脉相承。

    《庄子》适人之适自适之适忘适之适

    明代儒学的世俗转向

    赵寅君郭万金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明一代,由经济形态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变动为儒学演进的传统路线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心学成为取代理学的学术新主潮。明儒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旧题解读中体现出便捷易行的人生路径,儒学路向沿着"百姓日用是道"的民间化思路表现出了积极思辨的世俗关注。先做愚夫愚妇,方可讲学的换位思辨与民间关注成为明代儒学转化的世俗表征。

    明代儒学世俗化文化影响

    北朝的崇儒倾向与笔体文学

    米晓燕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笔之辨"是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既是一种基于文学创作的文体认识,也是一次基于文体认识的理论探讨。北朝建立后,执政者为了巩固统治,很快接受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形成了崇儒的文化倾向,从礼制、乐治、德治等方面进行了文化建设。儒家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北朝文人对于功名的追求等等,使之更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和应用,由此便促进了北朝"笔"体文创作的繁荣。因此,其创作动机、创作实绩、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与其他时代有所不同的发展样貌,表现出北朝"文质推移,与时俱化"的时代意义。

    北朝儒家文化文笔之辨笔体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