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文学(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文学(下旬刊)
北方文学(下旬刊)

闫钢领

月刊

0476-031X

bfwxbjb@163.com

010-81311789、81311786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区体育场南路2号

北方文学(下旬刊)/Journal Northern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型多媒体话剧《兰若寺》舞台美术创作实践与研究报告

    赵晓宇
    71-73页

    日本小剧场对孟京辉戏剧身体美学的影响

    陈晓艳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及当代日本戏剧,小剧场戏剧是其主力军,小剧场戏剧的初始是以其反叛、实验性、先锋意识为宗旨的,铃木忠志戏剧是实验戏剧诞生的标志。日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经历了政治事件、自然灾害等使日本社会陷入失落、失语的局面。而小剧场戏剧尤其以铃木忠志为代表的日本导演,将传统戏剧——能剧立足下半身表演与实验性相融合,将资本主义工业化年代下的身体殖民解放出来。身体成为战后日本戏剧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当代导演中,孟京辉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日本小剧场戏剧观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日本小剧场戏剧与孟氏戏剧存在一定的关联。

    日本小剧场铃木忠志孟京辉身体美学

    浅析康德"美"与"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朱明丽
    7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整个西方美学史,可以发现自从"美"与"崇高"理论被提出来以后,一直到现在都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从朗吉努斯、艾迪生、博克、温克尔曼再到康德的理论分析,其思想的内容不断进行丰富,对以后影响巨大。随着理论的不断扩大,在艺术作品中逐渐显现,比如在雕塑作品、绘画中的体现。本文以康德的"美"与"崇高"思想为出发点,介绍其思想的缘起和特点,探讨其"美"与"崇高"以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崇高力量作品

    老子之"味"对宗炳"澄怀味象"的影响

    李婉婷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味"的思想从最初的"味美"之"味"逐渐发展到具有审美意蕴的"淡乎其无味"和"味无味",在老子的美学哲学中有很大的比重。"味"的范畴深深体现了老子之"道",对后世宗炳"澄怀味象"的提出以及宗炳哲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在论述老子和宗炳关于"味"的审美思想的同时,分析老子对宗炳审美思想的影响。

    老子宗炳澄怀味象

    海州地方五宫调的调查和传承

    潘韦宇杨弋杰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五大宫调经过国家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连云港市有关主管部门就已经创建了一系列工作方案,组建五大宫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五大宫调的一个工作组,也初步建立了宫调保护传承工作的一些长效机制,确实有效并且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了宫调保护与文化传承结合工作。刘长兰说我们作为国家级曲调传承人应该要义不容辞地接下这项传承重任,将我们悠久的民族曲调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五宫调戏曲刘长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分析

    梁妙娇
    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演唱是很复杂的,而且它的综合性同样也很强,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情感表达的能力,需要他们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表演的时候不但要熟练运用相应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明白怎样将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出来,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感来选择合适的演唱技巧、表达方式,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将音乐作品完美地诠释出来。下面,文中就对声乐演唱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以及演唱技巧等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的演唱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演唱技巧

    家校共育视域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何青霞洪梅郭文生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中学语文课实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至关重要。但是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落实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从家校共育的视角探讨教育策略有一定的意义,具体的策略为: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挖掘教材和经典著作进行渗透;借助传统节日设计语文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家校云链接。

    家校共育传统文化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张艳艳何江波
    9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受到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两者的结合存在着独特的优势。笔者以一线的教学工作经验为例,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从《孔子家语》辨伪谈对古籍的再认识

    蒋义铮赵皙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直以来,学者对《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的真伪问题争论不休,在20世纪70年代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了与《家语》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之前,"《家语》乃伪书"的观念持于主导,成为学术史上的公案。由于认定《家语》是伪作,学者大多把精力集中于考证该书的真伪,探寻王肃与本书的关系上,而对《家语》本身的信息缺乏关怀,致使其始终无法体现出应有的文献价值与意义。因此,本文试以这一现象为例,重新思索当面对古书籍时,怎样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更趋于合理。

    孔子家语古籍辨伪文献价值再认识

    少数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研究

    玛定娜
    9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和谐统一,所以,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同时,还需要促使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做出相关探讨。

    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