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音乐
北方音乐

李寿华

月刊

1002-767X

HXYYTV@sina.com

0451-86037021

150040

香坊区文府街6-1号

北方音乐/Journal Northern Mus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十二平均律音高探索的"终结"?——谈"音级集合"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谢嘉幸张烁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级集合(pitch-classset)在20世纪音乐分析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音乐深层结构的音高组织要素,在非调性音乐中,其结构的框架作用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无调性音乐中更是成为具有独立结构力的要素。因而,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无论对当代音乐创作领域还是音乐分析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文章从历史角度着眼,对福特的理论作出现实意义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终结"的概念。这里,"终结"指那种将十二平均律音高体系作为音乐分析与创作唯一原理和圭臬的思维方式的终结。

    阿伦·福特十二平均律音级集合终结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波斯-阿拉伯玛卡姆古谱学的比较研究

    王秀峰洪伟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Muqam)与波斯-阿拉伯玛卡姆(Maqam)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木卡姆与玛卡姆有着乐音体系、乐律、音列、音程、乐调的很多特征,有很多是五线谱为主体的西方记谱法无法准确表达的音乐形态。因此,木卡姆与玛卡姆的"谱本传承",亟须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记谱系统的建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传承方法,木卡姆记谱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今仍未发展完善。波斯-阿拉伯玛卡姆音乐现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采用了ALU(Ali Ufkî)记谱法等方式记谱。ALU记谱法在波斯-阿拉伯玛卡姆音乐现象中的广泛应用,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音乐的书面记录提供了可能性,尽管其仍未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新疆木卡姆波斯-阿拉伯玛卡姆记谱法比较研究

    新宾萨满神堂乐舞表演的自我东方主义文化建构

    张林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者通过学唱萨满神调、强化显性标识、神化萨满能力逐步自我萨满化。因其表演更趋向民间跳大神,反映了乐舞建构与表演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新宾地区满族家族性祭祀与汉族民间跳大神被长期混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生根于民间。

    新宾萨满神堂乐舞表演自我萨满化自我东方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像·田野·文献:湘桂边界平地瑶"吹笙挞鼓"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杨声军赵书峰
    9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吹笙挞鼓"是平地瑶一种集"歌""舞""乐"三位一体并具祭祀性、综合性、地方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形成是过山瑶乐舞文化不断"濡化"与平地瑶政治、社会、历史、经济、宗教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图像、文献、田野三个维度对平地瑶"吹笙挞鼓"进行互动研究,揭示出平地瑶在"祭祖还愿"仪式中乐舞文化的历史演化过程,论述其从"村寨皆有"到"少数遗存",从"时空分离"到"身份重建"的深层次逻辑关系。并对平地瑶"吹笙挞鼓"的历史记忆与图像叙事之间的"互文"关系;历史记忆与田野遗存之间的"接通"关系;图像叙事与田野遗存之间的"对话"关系进行阐释。把"吹笙挞鼓"这一显性文化符号置于平地瑶静态与动态两种语境中进行观照与考察,以此强化平地瑶的祖先历史、生产生活、信仰民俗等族群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认同,为平地瑶乐舞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与历史依据。

    图像田野文献平地瑶吹笙挞鼓历史人类学

    越南北宁官贺的民歌艺术

    阮氏华灯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北宁官贺民歌"是越南最独特和最典型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出现于16世纪,经历了许多历史阶段和漫长的战争年代,北宁官贺民歌艺术仍然被保存下来并得以继续发展,成为越南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宁官贺歌唱表演有严格的规定,它既含有越南的文化传统,也表达出越南人特有的伦理、美学、文学性质,以及越南人的性格与品位等。北宁官贺民歌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一代代越南人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

    越南北宁官贺民歌演唱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管风琴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

    唐晓博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近现代管风琴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行梳理。从全国各地的管风琴、报刊中的管风琴、管风琴演奏家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谈到近现代中国管风琴传播的特征。

    近现代管风琴中国传播

    弦乐器的研发和评价方法进展

    陈旭苑晓洁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弦乐器在乐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类,总结近年来相关的学术文章,梳理出主要的研究领域及研究进展,能够为乐器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弦乐器的主要研究领域在音板材料的更新、音板和共鸣体振动模态的测试和计算以及共鸣体发声评价系统的建立几个方面,研究表明许多木材以外的工业材料也可以是优秀的音板振动材料;音板的物理性能、音板表面粘接的配件和共鸣体内部的空气都是影响振动模态数据的因素;弦乐器声音品质评价系统仍然需要大量的测试和计算才能逐步建立。

    音板共鸣体模态分析有限元分析音质

    乐之为乐 以乐奉礼——东北地区出土先秦乐器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胡怡乐王安潮
    136-14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地区出土的先秦乐器有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陶鼓、夏商时期的水泉村口簧和夏家店特磬、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墓编钟,它们分布于不同文化期;从乐器形态上看,兴隆洼骨笛和石埙能吹奏许多基本乐曲,夏家店石磬的音声也较稳定,三官甸出土的战国乐钟与中原地区相比音声欠佳、技艺落后;乐器奉迎中原的礼制,夏家店石磬礼乐功用显露,而小河西陶鼓等乐器中还可见东北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乐文化踪迹信息。

    陶鼓骨笛石埙红山文化

    哈尔滨音乐学院首届室内乐音乐节暨全国专业类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论坛成功举办

    哈尔滨音乐学院科研处(艺术实践处)
    封3页

    我院杨燕迪院长再次当选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北方音乐》编辑部中国音乐家协会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