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周烈

月刊

1003-6539

010-65778734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大变化及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再定位

    郭英剑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月,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其中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与过去相比,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具体内涵、现实意义及对未来外语专业建设的深刻影响.

    外国语言文学外语学科外语教育学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

    荀子不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王寅
    18-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具有像似性还是任意性,这一争论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流行,学界现已普遍接受像似性的观点.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任意说传入我国后,学界有人寻找我国先哲以作呼应,如将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言"名无固宜……"引为佐证,误把他视为索氏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经过多年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读,荀子在这篇文章中阐发的论点其实是当今体认语言学所提出的体认观和像似性之先声.本文从5个方面批评了学界所谓"荀子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的观点,以期为荀子正名,倡导"我思故我云"之研究风尚.

    荀子任意性约定俗成体认语言学像似性

    试论外语教育学的价值及学科建设

    夏纪梅王哲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语教育学被列入2024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本文将阐述将外语教育学确立为学科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使命、学科发展对外语教师成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坚定学科信念,引导研究方法,助力教学改革.寄望该学科能够为提高我国外语教育质量赋能,为提升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搭桥造势.

    外语教育学学科信念学科建设教师发展人才培养

    "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使用研究——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

    刘云虹曹丹红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始终是翻译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定位明确、理念新颖、设计科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如何科学使用该系列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无疑是当下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从注重价值引领、把握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及注重翻译能力提升、实施分析-探究-互动三位一体式教学等方面对"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的使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翻译人才培养教材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汉法翻译教程

    贝西·黑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身份建构——以《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为例

    刘燕周安馨
    5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黑德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绘了 3类女性形象:在守旧状态中屈从于乡村传统和殖民地压迫的女乡民;以暴力反抗男权统治、逃离家庭束缚的女囚犯;获得教育机会、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新女性.贝西·黑德借助女乡民、女囚犯和新女性等形象,描摹了博茨瓦纳女性顽强抗争、发现自我、争取权力的艰难历程.通过带有自传性的写作,她为沉默的非洲女性发声,建构了追求独立自主、具有创造力的非洲新女性身份.

    贝西·黑德博茨瓦纳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非洲女性形象身份建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虚拟空间的自我建构:卡夫卡的"变形"美学

    张红雪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应用得到普及,深刻影响了个体主观性的操作和调控,从而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变形人".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总结法,重读弗兰茨·卡夫卡的经典小说《变形记》,探讨卡夫卡的"变形人"在现实人生和虚拟世界交互关系中的生存策略,阐释卡夫卡的变形美学对当代网络空间自我虚拟人格建构的重要思想启示.卡夫卡把现实世界中人类反抗异化的行动融入有限生命的无穷精神诉求中,虚拟世界中个体的自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如今的人们面临更为复杂多元的生活形态,加上自我建构中诸多社会性和个体性因素的影响,"变形"已然成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抗争模式.人类在现实与虚拟、自由与枷锁之间找寻着在世界中的和谐状态.

    弗兰茨·卡夫卡生存困境变形自我建构虚拟世界

    应用语言学Q方法研究述评:基于PRISMA系统性综述方法

    姜伟秦丽莉杜仕琴
    7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混合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应用语言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其中,Q方法作为一种探讨人类主体性的混合研究方法,融合了量化与质性方法的优势,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出发,以客观手段考察主观本质,逐渐得到该领域专家的认可.然而,学者们对于Q方法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实证研究尤其匮乏.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性综述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重点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和筛选,从"理论视角""研究主题"和"数据搜集与分析特征"3个方面评述Q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只有少量Q方法研究注重与理论相结合,且仅有的这些研究多聚焦动机主题;研究主题涉及动机、情感、信念、课程评价等;数据搜集与分析呈现出从共时到历时、从组内向组间或组内组间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最后,本文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Q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混合研究方法Q方法应用语言学主体性PRISMA

    新媒体时代的语用学研究——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

    胡佳蓓雷容
    95-10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语境中的语言与交际是语用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同时也促使研究者针对新语言现象重新审视现有的语用学理论、研究范式和解释机制.基于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主题,本文梳理了新媒体时代下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议题,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了新媒体语境下语用学研究的新特点,并讨论了新媒体背景下语用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在选题和视角等方面为我国语用学研究提供些许借鉴与启示.

    语用学新媒体时代网络语境前沿议题研究趋势

    绿色语法视角下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

    李珂
    10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语法和盖亚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相互交融,可以用来表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本研究基于及物系统与作格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并协互补,提出基于绿色语法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并在此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对比分析环境叙事语篇中人类与自然参与者的角色,进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研究表明,环境叙事语篇有助于强化人类保护自然的主体责任,同时充分肯定自然的生命性和施事性,强调自然实体和人类具有相似性,即两者皆为具备智力、知觉力和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通过对环境叙事语篇的生态话语分析,本研究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以期进一步深化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助力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绿色语法和谐共生并协互补话语建构生态话语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文明话语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例

    刘波苗兴伟
    11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解决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研究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话语中的体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境内各变量的运作,生态文明话语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的责任主体位置以及参与者各要素间的和谐关系,并赋予话语较强的权威性和普及性.希望本研究能为生态文明话语分析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话语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