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义""意"辨

    张江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与"意"是人类认知与阐释的核心概念.在汉语言文字体系中,义与意的来源、目的、认知取向均有深刻差异.义包含客观性、确定性,具有与关联对象本身的符合性,意则包含主观性、多元性,与关联对象本身疏离甚至对立.建构中国阐释学,需要辨识、处理好义与意的关系.由认识论的观点看,义在意先,要坚持先义后意的认识路线;意从义衍,阐衍组合,既要有开放交流取向,也要有合理限定,以实现最终合流;意要转化上升为义,由意而义、由价值而知识的认准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接受公共理性检验的历史过程.人类实践是由义而意的无限上升,证明人类认知的确定性追求稳定而恒久.

    中国阐释学公共性

    伦理协调中的赏罚机理

    李建华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学作为利益均衡之学,总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赏罚手段才能实现其目标.唯其如此,才能避免社会的"伦理松懈".社会赏罚从功能上讲,意味着社会用种种现实利益作为对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奖惩,是借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甚至宗教等多种手段,以利害为中介来促使主体(个体或群体)选择社会所期待或接受的行为,以实现最有效、最直接地影响个人道德面貌和社会伦理状况之目的.通过赏罚实现伦理协调的可能性在于人性的潜在因素: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人的权利和义务总是对等的、人总是喜欢褒奖而惧怕惩罚等.与此同时,如果赏罚的度把握不好,容易产生道德"绑架"效应,同样也会导致伦理生活秩序的混乱.所以,当伦理赏罚成为伦理协调的必然手段时,我们需要考虑其适应范围或空间问题,注重伦理生活中"失当""正当""应当"三种状态的存在,分别给予不同处理.

    伦理协调社会赏罚道德绑架伦理"第三空间"

    孔子思想的先世渊源考论

    甘霖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晚期是世族衰落但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作为殷商王室、宋国公室后代的孔子,信而好古,其所好之古,理应包括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梳理孔子的祖先世系,探究孔子思想与其先世之间的具体关联,可以发现,孔子家族由王室而诸侯而公卿而士族的衰变过程,对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其中远祖微子启、十世祖弗父何、七世祖正考父、父亲叔梁纥,影响最著,特别是对孔子的一些重要观念,包括"隐""让""恭""勇"的形成,起了直接或间接的塑造作用.这些观念是孔子思想中颇富特色和个性的内容,以往的研究者于此着墨甚少.今之所论,有助于人们了解孔子思想的多种来源和多重面向,更全面地认识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孔子先世思想渊源隐、让、恭、勇

    柳宗元思想的独特性及其思想史意义——以《非国语》对"大中"思想的阐发为讨论中心

    李芳民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或称"大中之道",是柳宗元思想的核心要旨,而《非国语》则是较为集中地反映其"大中"思想的重要作品.在《非国语》中,柳宗元以"大中"思想为本,就传统儒学的一些重要命题做了颇富创新性的阐发,不仅深化了唐代的儒学思想,显示了其思想的独特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立足于"大中",以富于批判性的思想方式展开理性思考,对儒学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向颇有推动之功;其强调"辅时及物"、注重政治实践,对后世注重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家,亦有潜在的影响.

    柳宗元思想独特性大中《非国语》

    论黄庭坚《竹枝词》的创作及其《竹枝词》史的建构

    刘青海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诗人黄庭坚对《竹枝词》有特别嗜好,先后创作四组《竹枝词》,虽然仍可歌,但就艺术风格而言,则奇变横生,已经由乐章体转变为徒诗体.黄氏《竹枝词》仍然继承唐代《竹枝词》抒情激越的特点,与后世专写方俗、主观抒情性弱化、风格多趋平顺的《竹枝词》很不一样.从评论方面来看,黄庭坚对《竹枝词》有较多的叙述与评论,尤其是他对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创作时地、词史地位、审美价值的相关论述,实可视作《竹枝词》史的第一篇专论.

    黄庭坚刘禹锡《竹枝词》《竹枝词》史

    《文心雕龙》版本源流考论

    王术臻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字系统的变异程度看,唐代至清代《文心雕龙》版本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其分成五期,何本、梅本、黄本代表了文字系统变异的三次重要转折;《文心雕龙》版本流传既存在多个源头,又有单线衍生,前人对凌本、梁本、合刻本、秘书本、崇文本等版本底本来源的判断不够确切,需要重新加以考定;至正本、训故本、梅本、黄本等自身也发生变异,先后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类型,通行本黄本实际上有原刻本、改刻本、覆刻本三种形态;《文心雕龙》版本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校订越精影响越大的特点.

    《文心雕龙》版本源流类型

    德意志为什么失去真正的批判力量——试说奥尔巴赫对歌德、席勒的不满

    张辉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出生并成长于普鲁士的犹太裔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在其扛鼎巨著《摹仿论》中对19世纪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和席勒表达了深深不满.从1953年奥尔巴赫在《<摹仿论>附论》里的夫子自道,《摹仿论》第十七章《乐师米勒》,以及奥尔巴赫对欧洲文学的整体看法,可探究其个中原因.在奥尔巴赫看来,无论是《阴谋与爱情》还是《威廉·迈斯特》《亲和力》,所有这些作品都缺乏对现实的真正批判力量,而只是停留在幻想的、田园诗的或静止不变的状态之中.这不仅使歌德席勒与司汤达等人的现代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而且,这一满足于既成现实而无意于深刻变革的小市民气的精神底色,也实际上是造成1933年之后现代德国悲剧的最内在根由.

    德国文学市民气歌德席勒

    明代的军事动员:个人与国家的相处之道

    宋怡明海鹏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朝士兵的政治行为是他们与明朝的军户制度互动的产物,这种互动同时又深刻影响了士兵的更广义的社会关系.虽然军户制度的最初设计是让军户家庭下一代中的长男子承父业,达到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兵员的效果,但现实是各个家庭都有不尽相同的"生长"方式.从不同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制度套利的不同策略,有随机应变的特点.明代以来形成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族抱团的社会形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明代户籍制度的产生逻辑,是亲族关系与财政义务的二元互动的结果.同时,亲族关系也不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它的存在也体现着一种政治上的利害关系.制度套利的历史对中国转型进入现代有深刻的影响.而只有关注这样的日常政治,把明朝作为全球史和比较史中的一部分来研究,才有可能成为事实.

    军事动员明代军户卫所

    图局与图会:清代徽州图甲职能的乡族化

    刘永华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明末以降,特别是清中叶以来,徽州、赣西等地先后出现了图会、图局等组织,这些组织的兴起,似与周期性的赋役加征滥派乱象颇有关系.由于各地生态环境、地域权力结构等因素有别,这些组织的形态也各有差异,不过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采取组织化的形式,专门处理本群体的钱粮、差役等事务.这种居于图甲组织之外,又主要处理图甲事务的组织的兴起,体现了清代图甲职能的乡族化走向,即图甲制度依托图局、图会等乡族组织形态,来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发展趋向.在不少图会建立的过程中,本无密切社会联系的人群,为了共同应对王朝国家对资源的汲取聚集在一起,它们属于制度"打造"的社会,体现了王朝制度对明清社会的型塑,也是明清社会演进颇值注意的新动向.

    图甲组织乡族义图图局图会

    从族类到户籍:"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含义析

    赵世瑜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长期以来,研究者均未说明此语来自何处,因此,这句话多被理解为强调清代满汉或旗民之别的表达.然而这句俗语毕竟暗示了某种变化,这就是从强调满汉族类差异到强调旗民户籍之别的变化,因此具有"民化"或在地化的意涵.而由"人籍"成为国家编户的"民化"或在地化过程,是从明代甚至更早时期一直延续不断的.

    "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族类户籍"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