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为有后果:大卫·林奇"洛杉矶三部曲"的心智游戏电影逻辑

    托马斯·埃尔塞瑟桂琳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卫·林奇可以相当可信、大胆和明确地面对电影不断变化的角色和当前的突变,也许比任何其他电影制作人都更能忍受矛盾,正是因为他体现了当代的许多困境.他的洛杉矶三部曲构成了三个高度反思性的电影制作,或"元电影".林奇的元电影类型是一种关于作者身份的自我寓言,一种述行自相矛盾.他利用其电影幻想明显的非后果性来反对媒介幻想"真正的"非后果性.林奇心智游戏电影的独特和激进性是他"开放"电影.导演总能找到新的方式来动摇,相互对抗,并不对称地分配原因与结果、行动与意图、记忆与预期,让它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人在掌控一切,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开放的.同时他又将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引导到细节和瞬间,从而保持对情绪和时刻的控制.林奇要展示的是在一个多重身份、情景喜剧生活和自我赋权幻想都是日常流动一部分的世界里,结果的规律和逻辑仍然存在.

    大卫·林奇洛杉矶三部曲述行自相矛盾心智游戏电影

    生成与弥散——德勒兹电影理论中的情动观念

    开寅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别于已经成型的西方情动理论,吉尔·德勒兹的情动—影像观念旨在描述电影影像从情感过渡至行动中而产生的临界状态.它不具有实体特征,不从属于任何个体,具有即时生成并四处弥散的特质.电影影像破解了情动的"难以表达性".正是特写镜头所表现的面孔将情动以可见或者可感受的状态呈现在了银幕上,面孔在此是情动向情感过渡中的临界点——它已经有了特殊的表达但却还未进入动作的状态.电影中的情感—影像具有表达情动的功能,这是德勒兹情动观念的核心之所在.本文依托德勒兹《电影1:运动—影像》中有关情感—影像的章节,尝试从情动的生成入手,分析其内在构成和运作模式,并由此出发,结合电影实例,引介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论概念,如性质—力量和任意空间,并为其在二战后电影美学和创作方法的演化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做出总结性评述.

    吉尔·德勒兹王家卫情动性质—力量运动—影像

    电影文本的情感认知路径——基于格雷戈·史密斯"情绪—线索"理论的探讨

    卢康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情感研究是当代电影认知主义理论的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格雷戈·史密斯的理论著作为基础,结合其他认知理论家电影情感研究成果,从电影情感范畴的辨析谈起,对既挑战精神分析学说情感理论,又挑战其他认知理论家工作的"情绪—线索"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与其他认知理论家从人类普遍情感中区分出"认知性情感",围绕着类型、叙事、角色等进行电影情感解读的做法不同,史密斯结合跨学科的神经心理学、脑科学成果,重置了认知先于情感的传统观念,从而建构了基于联想的人类情感运作模型,并提出情感是短暂的爆发,情绪才是观众情感体验得以维持的基础.电影的主要情感效果是创造情绪,电影文本中包括演员表情与动作、对话与语调、场景设计与调度、镜头运用与剪辑等一系列视听系统,以信息冗余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具有共同情感指向的多种体验路径的情绪线索.

    电影情感研究情绪—线索认知主义格雷戈·史密斯

    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视频疗法:创伤疗愈的理论探索与媒介实践

    石中玉王艳云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电影治疗与神经电影学既有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创造性视频疗法成为一种通过制作和观看创意视频来促进情感表达、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治疗方法,通常以参与视频制作的过程或观看所创作的视频帮助个体探索、理解和表达其创伤记忆与情动体验.数字时代媒介权利的弥散与下沉充分释放了个性化艺术创作的潜能,创造性视频疗法在媒介化生活中逐渐凸显出新的时代意义.观照国内外现有的实践案例,创造性视频疗法令移动电子录像设备、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治愈性技术媒介发挥效用,持续形构着数字时代的影像体验与个体身份建构,揭示了在视觉叙事下隐含的人类原始心理动机,生发出新的疗愈潜能.

    创造性视频疗法电影治疗创伤记忆媒介环境

    AI会为现实主义落泪吗?

    贾立元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等AI技术引发的"失业"焦虑成为回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特别契机.本文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等关注失业者、退休者命运的影片为参照,结合《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等影片勾勒过的科幻场景,通过思想实验的方法,推演几种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情境,以探讨下列问题:人类观众如何理解AI生成影像的"意图"?AI有无身体、身体是何材质,会影响其生成的影像吗?具身智能体能否与人类"共情"?植入泪腺的具身智能体会为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落泪吗?现实主义影片能否完全通过数字生成的方式制作?在人类与具身智能体共存的社会,电影可能会有何种题材、形态与功能,现实主义影片是否仍将不可替代?由于AI是重点讨论对象,本文也引用了 ChatGPT与Gemini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AISora新现实主义具身智能科幻

    灵韵、幽灵与装置:人工智能影像赋能情感的辩证逻辑审视

    石润民蓝江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影像的出现使得影像与情感的关系进入新阶段,以假乱真的"AI复活"让智能影像具有了真正的具身情动性.影像的最初意义即与死后生命有关,它们通过替代原初的在场产生情感影响.从本雅明阐发的影像剥离灵韵之后的情感功能,到德里达思考的影像中的"幽灵"带来的情感困惑,促使我们思考影像为情感赋能的价值与风险.德勒兹的"控制社会"论则揭示了影像在与技术—资本逻辑的装配中,成为社会控制装置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情境.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平台的批量生产可能使智能影像成为一种新型的情感商品,从而让公众陷入"压抑性反升华"机制下的情感异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回归主体逻辑,避免资本逻辑对智能影像技术的盲目使用,重新生成影像与人之间的触动关系,引导公众认清智能影像为情感赋能的积极潜能与消极限度.

    智能影像情感媒介控制论触动

    玛雅·德伦的控制论人类学电影理论

    徐亚萍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挖掘考察了控制论在二战结束前后于美国形成过程中涉及的一段记忆,即实验电影标志性人物玛雅·德伦(Maya Deren)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控制论者格里高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1946-1947年间的密切交流.基于对电影形式和意识发展的理解,德伦反驳了贝特森尚在发展中的控制论解释,提出了自己的控制论模型.为明确其关联和不同,本文将二人的思想互动、德伦的模型置于控制论思想史的互文语境中考察.研究发现,消除物化限定是贝特森与德伦的核心问题;控制论是对形式的探讨,但贝特森与德伦各自立足于信息转换和能量转移.基于背靠背思想解读,本文也为德伦研究、媒介人类学研究、控制论世纪的电影本体论研究,提供了来自深层时间的资源.

    控制论德伦贝特森米德维纳

    20世纪人类学电影研究:历史溯源及演进脉络

    黄一洋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学与电影研究交叉和融合所形成的跨学科领域,人类学电影研究为理解电影提供了别样的视角.20世纪是人类学电影研究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本文整合了与人类学电影研究相关的学科和理论,考察了该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一,人类学家把电影作为研究工具,形成了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和民族志电影这一电影门类,还催生出新的学术方向;其二,人类学家在媒介人类学的范畴内以大众电影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学术探索,拓展了电影研究的视野和尺度;其三,人类学家介入电影研究后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学术他者的影响,使人类学电影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系统研究20世纪人类学与电影之间的历史关联,对于当下锚定人类学电影研究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研究视觉人类学媒介人类学电影理论文化研究

    微观史视域下影人年谱编撰过程中的史料考据

    陈接峰周丹丹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电影微观史研究的一部分,影人年谱关注影人社会交往的纪年与纪事,突出影人个体经验在电影整体历史发展中的互动与关联.影人年谱编撰作为电影史研究"微观转向"的一种试验与探索,史料收集、考据、识读、清洗等都是极为细致的基础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有新史观的思维,从"本体论""功能论"研究转向"个体经验"的研究,在整体史的宏大叙述之外,重视影人个体在其中的经验.电影是电影人全部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互动的产物,为电影人修谱不仅仅是明确影人个体的活动轨迹、日常电影活动的纪事,更多的是发掘影人的所思、所想在电影生产实践中媒介化、符号化的路径.

    早期电影电影史微观史影人年谱

    中国合家欢电影:从话语生产的历史中溯源

    秦宗鹏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家欢电影"是在电影实践中诞生,在行业和民间广为流传,但却长期未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术语.对此,本文尝试从话语生产的角度考察"合家欢"与"电影"之间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脉络,意图为"合家欢电影"的理论研究奠定史学基础."合家欢"的本义描写的是全家人都很欢乐的状态,基于修辞学造词法,逐渐产生了团圆饭、全家画像、全家合影等义项.民国时期,"合家欢"作为电影片名,共享着一种对叙事性艺术的审美期待,形成了家庭伦理、喜剧类型和大团圆结局的文本特征.至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合家欢"又开始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为人所知,广义上,"合家欢"可以代指一切适合全家老小共同观赏的贺岁片,称为"合家欢喜剧";狭义上,"合家欢"又可以特指贺岁片中的"家庭喜剧",称为"合家欢式喜剧".

    合家欢合家欢电影香港贺岁片家庭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