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唯物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环境人文学科的本体论太极拳

    托比亚斯·斯基弗伦臧广鑫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人文学科对内部矛盾和非人类的新唯物主义探索的兴起,当代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影响、生态裂痕、化石经济等研究愈加深入,批判性语汇发生了变化.推动这一转变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复兴,其繁荣发展引发了反对该领域长期以来转向物质的哲学论战,迫使我们选择其中一方,是"旧"的还是"新"的唯物主义?本文认为,新唯物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抗并不是基于人们通常认为的本体论差异,而是基于对批判方法论的不同态度.许多最近的论战都采用了一种哲学上的太极拳,模糊了关于"批判"的作用和地位这一更根本的分歧.本文通过安德列亚斯·马尔姆的《这场风暴的进程》与珍妮·本内特的《涌入与外流》之间的交锋,构建辩论框架,旨在反击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方法论上的教条主义,即他们认为批判是唯一合理的分析模式.

    新唯物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安德列亚斯·马尔姆珍妮·本内特批判

    数字资本本性:物质要素抑或社会形式?——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化辨析

    蔡晓辉赵凯荣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当下数字化时代产生与发展的数字劳动,使得资本积累及其增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形成了数字资本.相比于马克思所揭示的工厂化、机器化大生产所构成的产业资本及其金融资本,数字资本虽然具有独特的非物质性存在样态,但其本质依旧是一种物质要素存在与社会形式存在的统一体.因而,对数字资本本性的阐明始终植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资本本身的形成与增殖的理论.对数字资本本性的辨析,既表明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一般资本"的科学性与普遍性,也表明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评判当代数字资本的超越性理论视野.

    数字资本物质劳动劳动异化数字劳动

    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与应对

    章英娇管恩琦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用人工智能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必然的下一阶段,作为具备意识与情感的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势必会掀起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全面变革.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属性、生产资料与生产空间限制的全面突破,以此为驱动生产方式的革新提供可能.在产业经济学的视角下,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可以通过智能配置产业资源、智能组织产业结构以及智能调控产业经济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的本质革新.同时面对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带来的可能风险,需要回归经典政治经济学的语境内,通过反思通用人工智能的符号统治、劳动博弈以及空间秩序漏洞,以此监督、引导通用人工智能的应用,保障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的良好有序发展.

    通用人工智能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生命政治时代的"活劳动"与艺术——基于对奈格里赛博格问题的考察

    陈琦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奈格里代表的左翼学者结合当代生命政治问题,重构了马克思的活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所处时代,活劳动受机器规范并培育出现代工人的人类物种,但在今天,活劳动转向身体生产为中心的非物质劳动,诞生了赛博格形态的工人新物种.立足活劳动这条转型发展的脉络,可以重新把握赛博格问题的现实意蕴,甄别包括奈格里在内的西方学者为赛博格附加的乌托邦空想.奈格里因此更换了赛博格和活劳动问题的战场:赛博格既标志社会经济技术结构的转型,也意味着人类学、美学话语和艺术实践机制的转型.立足当代艺术转型的现实,他推出了意为"艺术意志"的活劳动新概念,构划了新的赛博格图式和相应的艺术革命方案,为认识、改造生命政治时代的艺术生产活动,提供了更具现实价值的理论工具.

    活劳动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赛博格当代艺术

    后工人主义革命的"美学化路径"——比佛的后政治主体建构学及其限度

    刘黎鹏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工人主义在美学与政治主体结合方面有着创新,比佛是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激进的代表之一.通过后工人主义思想以及德勒兹和加塔利等人的理念,比佛试图在当代符号资本主义语境中重构集体主体化进程.为了抵抗符号资本主义在语言与感性层面破坏集体主体化进程困境,他以诗的治疗来重新激活政治行动所需的"结合式"语言与身体、以美学式解放的方式倡导劳动者主体性的发展要从资本逻辑中逃逸出来.他的理论构造体现出了后工人主义革命的内在化、美学化的倾向.这是由于比佛颠倒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从而错置了美学革命与社会革命基础的关系.因此,他无法寻找到资本社会内部的否定性空间,只能将符号资本主义社会神秘化、将语言革命和友谊的作用夸大化,最终遮蔽了符号资本主义依旧存在的内在矛盾和革命动力.

    后工人主义比佛后政治主体建构学诗歌符号资本主义

    灵韵生产与数字图像

    刘潇刘毅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乃是当代的基本议题之一.既关乎尖端与前沿科技,又广泛触及社会大众领域,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伴随着数字社会或生态的来临,信息的媒介形态与属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像,作为数字化浪潮中主要与主导的媒介手段,以其去实体化、多维度以及跨越时空局限等新特性,从根本上改造并重塑了大众日常生活的习俗与行为惯例.一种数字机制,迫使人们进入虚拟世界,通过图像的数字化生产、传播与接受实现商品获益的新型资本运作方式,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与数字图像共同生长、互为连理.这种机制可使用"灵韵生产"加以概括,即将本雅明语境中内含历史意蕴与神圣意味的"灵韵"嵌入到数字生产结构中,使得浏览量与热搜榜等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而且不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偶像与网络明星.由此,灵韵生产与数字图像之间紧密又深刻的辩证关系,也就成为透析数字技术乃至数字生态与其文化结构重要的切入点以及可行的理论路径.

    灵韵生产数字化图像

    第一人称镜头:从文学到影像的叙事变迁

    李森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第一人称镜头的确立受到了文学叙事的影响,标志性影片《最卑贱的人》《化身博士》《湖上艳尸》都源于对第一人称小说的改编,第一人称镜头的出现还伴随着通过镜头主观化寻求媒介自身独立的过程.学界普遍认为主观镜头必须和客观镜头配合,自身没有独立的叙事价值,这一方面源于影像缺乏叙事者的成见,另一方面囿于存在主义被他人眼光客体化的担忧.心理学与脑科学已经证明第一人称比第三人称在文学与影像中都具有更强烈的心理认同,而电影视角本质上或是一种完全主观且不易察觉的文化惯习.摆脱文学形式的桎梏,发掘影像自身的特性,适应媒介发展趋势,或许是当下重构第一人称镜头美学的契机.

    第一人称镜头小说叙事主观性媒介

    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的当代价值与创作思考

    孙承健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门跨艺术门类的艺术形式,戏曲电影与中国电影相伴而生,并始终以在场的形式,参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和美学形态建构之中.在数字技术与跨媒介融合视域下,针对传统基于二元论的本体观、跨艺术门类融合过程中艺术表现力的增殖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重新考察戏曲电影的本体属性及其表达式,可以说是当下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认识论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以近年出现的《白蛇传·情》《新龙门客栈》等作品进行分析,阐明数字技术以及跨媒体融合构成的创作手段,对于当下戏曲电影创作产生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以承继传统为基点,深入到传统的规范因素中进行考察分析,在文化和本体层面,探讨由戏曲艺术植入到戏曲电影、基于距离表意的美学精神,在融媒体矩阵多种渠道的协同传播中的当代价值.

    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二元论本体观表现力增殖规范因素

    20世纪戏曲改革与大众话语综论(1902-1949)

    魏欣怡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中,传统戏曲因具备对政治文化、宗教仪式、民族情感等的承载与传播功能且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与清末民初启蒙及革命话语的发轫、战时语境下宣传与鼓动的要求、新政权初构时文艺普及的需求等现实目标相杂糅,呈现出格外复杂的流动过程.这一时期的戏曲改革进程为镜可以发现,自近代以来戏剧的大众话语生成后,"大众"这一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内涵的概念,开始全面介入至传统戏曲的生产、传播乃至接受等各个层面.它们于文化转型时代的运转轨迹,伴随着特定形势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平衡的整体样态.而二者背后所潜藏的缝隙与张力,恰恰成为戏曲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的动力,也由此进一步预示了日后戏曲改革运动的基本走向.

    戏曲改革大众话语历史溯源价值建构

    "十七年"古装戏曲电影的空间纵深表现研究

    闫然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与戏曲都是追求空间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是电影追求银幕内的空间,而戏曲追求想象的空间.当戏曲遇上电影,银幕内真实的空间与戏曲表演后想象性的虚拟空间产生冲突,如若拍摄时强硬结合,势必会事倍功半.本研究以西方绘画视觉理论的"图一底"关系为视角,阐释戏曲电影中如何处理真实纵深空间与戏曲表演之间的关系.从镜头运动和布景设计角度切入,分析层叠关系、中心透视法在戏曲电影中空间纵深的表现,并着重理解追求纵深空间风格导演的具体实践案例.通过研究以期扭转戏曲电影中不提倡用景的看法,为戏曲电影的空间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戏曲电影空间纵深中心透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