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晓齐

双月刊

1008-2204

bhskxb@buaa.edu.cn

010-82338013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关注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报告、问题讨论和综述等,目的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

    刘伟杰岳宗录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的前瞻性考量.这一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动构建世界发展新秩序、世界文明新秩序,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遵循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原则,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世界文明新秩序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政策的百年变迁:多源流理论的视角

    和俊民徐浩然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利用多源流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政策的百年变迁进行系统分析具有较强的适恰性.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政策的变迁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初步探索期、曲折发展期、与时俱进期和扎实推动期等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政策的变迁是党面临的共同富裕相关现实问题,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政治考量,党内部和社会各界关于共同富裕的见解、建议与方案举措"三股溪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共同富裕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问题溪流""政治溪流""政策溪流"和"政策之窗"等四个方面对政策制定进行优化,或有一定参考价值.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政策多源流理论政策变迁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相对贫困理论下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特点、困境与进路

    刘海霞周亚金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于 2020 年底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供给、不平衡的状态与人的精神和需要等三个角度阐述了相对贫困理论,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等方式消除相对贫困,走向共产主义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具有比较性、多维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由环境因素、区域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相互交织而成,当前中国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相对机会贫困、相对分配贫困和相对精神贫困等困境,面对这些困境,在马克思相对贫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多维发掘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志智双扶等治理相对机会贫困、相对分配贫困和相对精神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来优化社会制度保障,推进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相对贫困理论相对贫困治理共同富裕实践进路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与分析——基于非参数模型

    郑海涛张睿胡杰
    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新技术企业是新时期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主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推动者,其创新水平如何,是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研究使用 2013-2019 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构建非参数生产函数模型,放松了投入要素对产出具有线性影响的假设,并考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入要素投入决策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利用两阶段非参数法估计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函数,计算得到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分析其创新水平.结果表明,初创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总产出的提升仍处在前期要素积累阶段,主要依赖各投入要素的投入,总产出对资本要素投入较为敏感,且不同技术领域企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制造型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服务型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非出口企业无显著差异.研究为政府提供了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非参数估计方法新型工业化

    国有企业特色治理与绿色绩效——基于重污染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李春瑜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治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关键特征是"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重污染国有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追求绿色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这一特色治理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绿色绩效;国有企业特色治理通过加大绿色投入、促进绿色产出、提升绿色管理等三种机制,最终提升了企业总体绿色绩效;在促进绿色产出方面,国有企业特色治理虽然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减排,但对绿色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绿色绩效向企业整体绩效转化过程中,国有企业特色治理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绿色活动中,国有企业特色治理是重要保障;需要从推动创新和优化经营角度,研究党的领导发挥治理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特色治理绿色绩效绿色投入绿色产出绿色管理

    低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伦理考量——基于马克思空间思想的视角

    张世昌许芳菲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空经济的生成和发展与马克思的空间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空间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必需的要素,其与经济发展和资本驱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基于马克思空间思想,低空经济作为人类在空间层面的新拓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具有积极影响.当然,低空经济在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的同时,也暗藏着一定的伦理风险.着眼未来,在资本的驱动下,要清晰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低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实矛盾,兼顾低空经济的发展效能与伦理正义.具体来看,可以从空间生产与空间公平协同发展、经济收益与空间公正均衡考量、主体本质与空间结构权益和谐、持续发展与空间保护双管齐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促进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空间生产伦理正义空间治理

    面向未来的城市空中交通法律规制框架

    贾圣真姚怡行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中交通(UAM)是指在城市低空空域内主要利用电动垂直起降、短距起降航空器以及相关系统设施实现载人载货空中运输的活动.中国UAM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UAM发展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障,UAM系统的优势与风险是制定相关法律规则的现实基础.面向未来的UAM法律制度,应秉持包容审慎、动态安全、智能高效、综合协同的理念,构建要素保障、交通管理、产业政策、市场监管、技术标准等五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法律制度,形成完整的UAM法律规制框架.

    城市空中交通规制理念规制框架低空经济通用航空交通法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法的理据与图景

    张彧
    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低空经济是一种跨度大、链条长的综合性经济业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市场和政策的双轮驱动,中国低空经济立法应采取"领域法"范式,并积极回应技术驱动的特征.在立法理据上,应首先明确低空经济的概念内涵,确立平衡"放松"与"管制"的法律规制逻辑,并通过宪法教义学揭示该领域以飞行服务绝对安全为前提、以低空空域合理使用为基础、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根本的整体法价值秩序.在立法图景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法作为低空经济领域基本法,以保障与激励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目的,理念上坚持安全与创新的理性平衡,内容上重点关注对政府公权力配置的优化,并通过责任条款来实现公法与私法的机制协同.

    低空经济低空空域合理利用行政监管促进法

    超大城市乡镇场域接诉即办多主体策略行为:内在机理与困境纾解

    周艳玲胡颖超姚思宇
    85-9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超大城市乡镇场域接诉即办的实践中,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和治理场景的多样性使得多主体策略行为频发.通过构建超大城市乡镇场域下的"结构—过程"分析框架,剖析接诉即办结构耦合、过程调试和互构互赖的运行逻辑.基于对北京市Z镇的案例分析,剖析诉求方"诉求合理化+评价负面化"策略行为、乡镇政府"风险规避+非正式简约治理"策略行为和村民委员会"变通化协商+被动执行"策略行为的深层动因,提出通过结构要素配置、增强过程统合优化和推动"结构—过程"联动共治,纾解超大城市乡镇场域接诉即办多主体策略行为双刃效应导致的困境,为中国基层治理中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接诉即办"结构—过程"分析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双刃效应

    数字技术何以赋能城市治理韧性

    涂晓芳张雨宁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治理与韧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杂性、动态性和异质性并在现代社会情境下的实践选择与发展趋势.基于对北京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的案例考察,深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契合逻辑、内在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在理念融合升级、结构资源协同和功能技术互补等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治理模式并高度契合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同时,在框架构建、应用范围、实践执行、行政方式和主体结构等五个维度上具有突出表现.进一步搭建"制度—结构—技术"的分析框架,最终围绕城市治理的实践,探讨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生态环境下数字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发展路径,为更好落实城市韧性建设提供思路.

    韧性治理数字技术韧性城市治理现代化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