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教育(德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教育(德育)
北京教育(德育)
北京教育(德育)/Journal Beijing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共建路径探赜

    张佳怡
    45-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共建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密切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对于促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基层党支部共建存在共建共享特色不够鲜明、党建引领作用有待突出、连贯性持续性不易保障的现实困难.对此,应聚焦时代特征与区域要素,规范运行监督与考核评估,完善服务模式与内容设置,融汇多种平台与多方力量,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高校学生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共建

    论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

    洪若曦韩华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是巩固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保障.面对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方法亟待改善、渠道需要拓宽、平台仍需强化等制度机制问题,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综合运用各方资源和各类教育方式方法,建立"大思政课"格局,进行制度性安排,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学党史用党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史明理"的内在逻辑探析

    王军超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强调"学史明理",主要是让党员明晰党产生及发展壮大的必然性,理解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道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够实现的伟大道理.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好地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达到明理的目标要求.

    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实践路径探析

    任美慧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主体.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武装,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理论自觉.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深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解决真学真信真懂的问题,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思想引领力;其次,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回应和解决时代困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再次,积极参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新时代青年精神素养提升的时代逻辑、核心要义和实现路径

    李成超李爱华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青年精神素养提升的时代逻辑、核心要义和实现路径方面,为全面提升青年精神素养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依循.以新时代青年精神素养提升的时代逻辑为起点,锚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靶向,明晰新时代青年精神素养的核心要义.其中内蕴精神素养提升的方法论,从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四个维度提供了因循原则和方法路径.

    精神素养新时代青年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的认同之维

    简臻锐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思政课话语,是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的重要进路.思政课话语创新应落脚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思政课认同和自我认同方面.当前,思政课话语在实现认同过程中存在理论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的差距、传统性话语与现代性话语的交织、功利性话语与价值性话语的悖离、个人性话语与主体性话语的分歧等困境.拓展多维的话语空间优化话语认同的语境、建构系统性的话语主题充实话语认同的内容、着力在话语表达上下功夫以丰富话语认同的路径等,是化解上述困境、增强思政课话语认同的创新举措.

    新时代思政课话语认同

    "大思政课"视阈下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探析

    王浩业童雪
    77-8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对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具有多重价值.将"大思政课"的创新优势全面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二者之间的契合度不足、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思政课网络话语权薄弱以及线上教学育人与线下实践养成衔接不畅等.基于此,应坚持将"大思政课"理念融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推进构建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坚持通过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实现线上教学育人与线下实践养成的相互促进,从而在"大思政课"助力下,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大思政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为例

    杨帆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师德师风培育建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高校二级单位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师德建设思想,在传统文化研究、教学和传承创新中积聚师德能量、涵养职业操守、散发师德魅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德建设高校

    从"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切入工科挑战性课程思政

    戴凌龙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大学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为切入点,针对工科挑战性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路径探讨.针对工科挑战性课程的三重挑战,即"望而生畏"不愿学、"走马观花"不深入、"盲人摸象"不系统,提出了课程思政要从价值塑造切入,解决学生动力不足的挑战;从能力培养切入,解决课程抽象难懂的挑战;从知识传授切入,解决内容枯燥孤立的挑战.最后,结合课程思政构成对"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再认识,即价值塑造有温度、能力培养有深度、知识传授有高度,以期为工科挑战性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

    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挑战性课程

    从"课程选题"到"三全育人":对教研组作用的几点思考

    程晓喜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将课程思政的要求传递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体现在每一个专业课课堂,是专业课教学组织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依靠教研组建设,在建筑设计系列课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通过集体备课,落实课程选题的思政要素;大课小课相结合,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方式;鼓励教师主动将研究、实践转化为教学内容,发挥典型教师的带动作用;教师老中青传帮带,资深教授上低年级课堂,落实了"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建筑设计系列课教研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