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教育(高教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教育(高教版)
北京教育(高教版)

孙贺新

月刊

1000-7997

beijiaogao@126.com

010-83552102,83558623

100053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北京教育杂志社

北京教育(高教版)/Journal Beijing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普教专业性刊物。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报道普教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交流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经验,透析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职毕业生就业企业规模及雇主满意度

    纪效珲
    4-5页

    精准施工:"双一流"建设再出发

    6页

    高校之间评价尺度几何

    7页

    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回归与重塑

    赵鑫李奇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评价改革对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至关重要.受传统、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评价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指挥棒"效应加剧,引发了功利化严重、专业性较差、公信力缺乏等问题.回应与解决这些问题,须对理念、制度、技术等维度进行更新与变革,促使教育评价迈向人文化、专业化、智慧化,真正发挥"以评促建"的正向作用,回归育人本分.

    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现代化专业化信任危机

    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的现实困境、逻辑遵循与实现路径

    刘宝存商润泽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科研评价是高校学术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构成,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落实直接相关.然而,我国现行高校科研评价却面对着科研评价标准制定忽视科类差异、科研评价主体与方法多元性缺位、盲目追求绩效产出致使评价流于形式以及科研绩效奖励制度致使评价价值取向异化的现实困境,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新时代的高校科研评价应基于"提升科研质量水平"这一逻辑基点,依循"价值—目标—实践"的逻辑理路,以"贡献"引领价值,以"内涵"重构目标,以"多元"指导实践,进而构建起以"质量"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以"效力"为旨归的灵活式评价机制、依托于学术共同体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以及多向度评价方法组合应用的精准评价机制.

    高校科研评价分类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科研贡献度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视角下的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以北京大学为例

    陈秋媛李想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有利于准确衡量教育质量.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评价对培养造就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尝试运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分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探索.

    教育评价理论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破"与"立"

    李英哲胡中锋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高等教育评价"破五唯"这一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五唯"的痛点.只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厘清"五唯"带来的影响,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评价的"待破之题",才能让教师回归到应用型教学和研究的本质,做到人尽其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五唯"人才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点

    马陆亭
    24页

    我国学校督导的政策现状与优化对策——基于8省(直辖市)《教育督导条例》等政策文本的分析

    梁燕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教育督导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学校督导是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8省(直辖市)《教育督导条例》等政策文本中学校督导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直辖市)学校督导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体现在督导机构及其职能、督学队伍建设、学校督导实施、督导结果运用等方面.结合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建议各地方进行学校督导政策优化:加强学校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学校督导工作精准化实施;推动学校督导结果多元化运用.

    教育督导条例学校督导政策优化

    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杨仁树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科技人才培养、赋能创新体系、汇聚高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着顶层设计能力、创新体系效能、科研队伍建设不强的问题,要在优化组织模式、管理机制、坚持人才强校和畅通转化渠道的基础上,打造一流平台、承接重大项目、组建一流团队、催生一流成果.

    高校科技创新科技事业科技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