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教育(普教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教育(普教版)
北京教育(普教版)

孙贺新

月刊

1000-7997

bjjybjb@public.bta.net.cn

010-83552103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18号北京教育杂志社

北京教育(普教版)/Journal Beijing Education
查看更多>>是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融理论性、指导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综合类刊物,是北京市社科类一级期刊。刊物以为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为宗旨,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市几乎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均有订阅。刊物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才"不能仅拔尖不创新

    马陆亭
    44页

    扎根人民 因应时代 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的新时代道路——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访谈录

    张际萍王渊博
    45-47页

    面向数智未来的大学教育:变革、挑战与创新路径

    蒲清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数字人才与数字经济的共生共荣、数智化时代对教育的新挑战、教育数字化的优势与潜力三个方面,探讨数智化时代下的教育转型必要性。以北京大学为例,展示在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教育创新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凸显在推动数智化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出构建全面数字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展望,并强调了数字化教育与跨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数智化时代智慧校园数字化教育创新

    如何推动高校成为培育"新质人才"的摇篮

    谷薇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高等教育把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变成创新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体系、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关键结合部,应从"强三化、聚四力、通五链"的现实路径出发,培育"新质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

    高校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高校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的路径研究

    马贵生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在校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必须加强统筹谋划、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

    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

    高校教师党支部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路径探析

    杨娜高蓉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细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各项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教师党支部的重要任务。结合高校实际,积极探索教师党支部贯彻落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党支部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应紧密围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以及净化政治生态等内涵核心进行实践探索及路径追寻。

    高校教师党支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路径

    刍议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的强化路径——基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文学李承明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应有之义。通过抓牢政治导向、抓深理论武装、抓实队伍建设、抓严自我净化,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校支部党建政治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探析——基于TPACK理论

    马永霞王易何静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发挥思政课堂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以及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重要载体与路径。基于TPACK理论,明晰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PCK)、技术内容知识(TCK)和教学技术知识(TPK)理论内涵,提出高校思政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改进策略,建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系统设计新范式,以期为高校思政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系统设计

    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困境审视与实践路径

    吕艳娇范魁元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培养数字化卓越教师、促进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未来数字化拔尖创新人才。然而,当前存在课程建设滞后、育人模式薄弱、评价体系缺失等现实困境,阻碍了师范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进程。为此,探寻破解困境的实践路径:强化课程育人,建设与师范生学位挂钩的数字素养课程;凝聚育人合力,构建U-G-S-E"三习"协同育人模式;坚持评价引领,强化数字化赋能评价提升精准度,以期推动师范生数字素养全面提升。

    师范生数字素养数字技术

    新时代师范院校美育实现路径探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群共建实践

    谢晓旻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美育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文件。美育工作的推进必须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因此师范生美育工作的开展对提升未来广大教师的审美素养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寻求师范生美育渗透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在打造珠海校区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群的过程中,经过多轮授课实践和教学改革,搭建起京珠联动的中青年教研团队,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核心导向,综合自身全艺术专业特色,创新打造了基于"一体两翼、审美融通"理念的珠海校区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群,为完善师范生美育路径的探索,实现互促互融、各美其美提供了积极示范。

    师范生美育艺术通识课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