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

吴斌

季刊

1671-6116

wenjunli@bjfu.edu.cn

010-62337919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宣传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奉行“双百”方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高等教育、语言与艺术、新闻与出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强化路径

    马文涛胡建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民生福祉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财政支持视角下产业集聚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建成王卉菀侯建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的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异质性结构,并通过构建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财政支持视角探析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缓慢增长趋势,但逐年波动明显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此外,在不同财政支持水平下,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即较低的财政支持水平抑制了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而随着财政支持水平的提高并超过临界值,林业产业集聚可以更好地发挥正外部性进而促进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研究结论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案。

    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集聚财政支持异质门槛效应

    全球木质林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网络结构分析

    吴英丽印中华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2009—2019年74个木质林产品贸易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网络与互补性网络,从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以及贸易板块的角度,研究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①2009—2019年竞争性网络和互补性网络联系的密切程度下降,但互补性网络密切程度大于竞争性网络,主要经济体之间仍存在较大合作空间。②中国在贸易网络中连通性增强。竞争性网络中,中国节点度排名提升速度较快,与其他经济体竞争激烈;互补性网络中,中国节点入度增加较快,贸易潜力较大。③木质林产品贸易已形成三大竞争群体,其中,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不断加剧,中国所在板块2009—2019年内部互补关系逐渐减弱,白俄罗斯、丹麦等经济体组成的板块是中国重要的潜在贸易伙伴。

    社会网络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竞争性互补性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萧建秀刘璨肖慧侯方淼...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6个省(自治区)15个县市485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样本实地调研的2015—2018年面板数据,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灾面积和受灾损失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会引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增加1。728个单位和1。704个单位;生产费用和家庭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会引起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增加0。213个单位和0。052个单位;基础设施投入和财务费用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分别导致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需求下降0。303个单位和0。05个单位。此外,进一步检验了经营规模对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的调节作用。针对研究结果,从进一步推动林业生产规模化、促进保险产品多样化、加大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性森林保险需求面板Logit模型调节效应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STIRPAT的空间杜宾模型

    韩子烨张颖顾雪松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②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③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④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⑤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碳排放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空间杜宾模型

    政府嵌入式产业扶贫中农户利益保障问题研究——以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扶贫产业为例

    王旭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引导下的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其关键在于政府的嵌入能够真正帮助贫困户公平合理地享受到产业带来的红利。从多元主体利益分配视角出发,对芷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嵌入式产业扶贫的主体利益分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嵌入式产业扶贫有效地实现了脱贫增收目标,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村集体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合作社和农户承担了产业发展的全部风险;从主体利益分配来看,无论是理论收益,还是实际收益,专业合作社最高,依次是地方政府、贫困户和村集体,但是各主体的实际收益低于理论收益,需要进一步完善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以更好地保障农户收益。为保障农户收益,针对参与的各主体提出优化建议:①提升政府嵌入的精准性保障,构建奖励机制与第三方监督机制以激励基层政府工作者积极帮扶产业发展;②强化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农户以股东身份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生产中,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③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规范订单合同,提升参与各主体的职业技能,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④构建激励相容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动态调整利益分配方式,优先保障贫困户的合理权益,实现可持续脱贫。

    产业扶贫农户利益保障政府嵌入多元主体利益分配

    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

    王卫东王奕韬李强罗仁福...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劳动力迁移乡村治理人情交换市场机制

    电厂和政府行为策略演化博弈与仿真研究——基于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产业发展视角

    于丹王斯一张彩虹张兰...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背景下,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成为煤电转型的新路径。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补贴和监管政策,以及电厂如何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是促进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政府和电厂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博弈关系和行为策略动态演变过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建模仿真,进一步探析关键因素对政府和电厂行为策略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政府和电厂的行为策略在较长时期里无法趋于稳定,而是在相互影响中波动变化。政府制定补贴和监管策略、提高耦合发电收益、降低耦合发电成本,都将促进更多电厂选择农林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农林生物质耦合发电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政策补贴

    基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述评

    王富炜田明华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编报实务探索。以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为基本视角,以样本文献为基础,揭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的变化情况,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报告主体、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及报表格式等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研究表明,现有文献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定位、报告主体、报表要素确认条件与计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同学者的研究基础与研究路径差异较大且离形成共识尚存在差距。基于现有研究情况和自然资源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提出在明确界定报告主体和目标的前提下,应从统计学和会计学两个路径展开独立研究,对不同路径下的报表要素确认、计量与披露开展深入探讨。

    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述评

    共同富裕视阈下的"村改居"模式与机理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史各庄街道为例

    易宏琤潘焕学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共同富裕村改居制度变迁模式瓦片经济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