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蒋重跃

双月刊

1002-0209

wkxb@bnu.edu.cn

010-58807850 58807848

100875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双月刊。办刊理念:突出教育心理特色,发挥文史学科优势,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探索学术发展走向。设有“教育研究”、“心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栏目。有英文目次和英文摘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矛盾思维、整体逻辑、精神特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重维度

    刘卓红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从阐释"提出问题"的矛盾思维、"问题存在和把握问题"的整体逻辑、在实践中主动"应对和破解问题"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脉传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进一步明晰问题思维和问题意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思维进一步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和"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逻辑关联,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阐释"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务实求真基础上主动应对、引领时代的实践自觉的精神特质,是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重维度,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础整体性实践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破解

    刘同舫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识和各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国现代化实践道路的多样性源于现代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内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包含自身的民族特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辟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现代化发展的单一模式,以资本现代化的文明面向来掩盖其剥削实质,衍生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视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文明定向的基础上,拒斥了西方一元现代性叙事的强制逻辑,向世界展现出多元现代性的文明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西方中心主义破解

    "大一统"学说的构建与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观念认同

    晁福林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春秋》"大一统"董仲舒民族交融

    我国小农户与家庭农场生产率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杜鑫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对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率与经营规模的关系开展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小农户粮食生产中存在土地生产率与经营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但这种反向关系对于家庭农场并不显著;小农户粮食生产中基本不存在劳动生产率与播种面积之间的正向关系,但这种正向关系对家庭农场却比较显著;绝大部分小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和成本利润率上升的阶段,难以达到或接近规模报酬和成本利润率不变的阶段,相比之下,已有相对较多的家庭农场达到或接近规模报酬和成本利润率不变的阶段.总的来说,家庭农场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上较小农户都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保障和扩大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发展家庭农场都是较优选择.

    家庭农场小农户生产率

    生产标准化与农业规模生产的范围选择

    杨柳万江红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力的监督问题,使得规模化经营者在选择雇佣经营或外包经营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在监督困境不可避免且当下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之时,经营者可以将雇佣劳动力的监督成本视为其经营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对比成本创新与质量创新的成本收益,进行农业规模生产的范围选择.在成本一质量创新的双目标任务下,生产单位受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标准化程度较高时,经营者有成本创新的偏好,其生产呈现出规模效应;反之,经营者更愿意追求质量创新,将生产范围缩小到农户家庭等较小的生产单位中去.

    生产标准化农业规模生产监督困境质量创新成本创新

    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与中国选择

    刘宝存苟鸣瀚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主要国家正面临公平优质教育发展陷入困境,青年技能与劳动力市场脱节,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信息革命带来潜在教育风险,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频繁受阻等多重挑战.针对诸多难题,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强化知识技能习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教育评估问责,确保组织管理效率;对接国际双向需求,加快教育全球布局;深化教育简政放权,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我国教育改革须形成整体性全局性意识,以其他国家先行经验为镜鉴,站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创新转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

    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综合治理

    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及其实现

    马健生张芳铫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根本定位.从学位类别上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应以高水平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博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联系;从学位层次上看,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为支撑的高层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活动上看,在学术知识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各有侧重,不同于以认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挥着改造教育的重要作用.厘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定位,需批判地借鉴他国经验,明确职业性是教育博士培养的第一要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征,完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职业性职业性定位

    "国家"、"民族"与"人民"的三重纠葛——重述闻一多的思想道路

    李怡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代作家闻一多的一生被文学史概括为从诗人到学者再到战士的思想历程,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典型.在他理想的追求和思想逻辑中,其实就是"国家"、"民族"与"人民"这三重概念的发展和纠缠:"国家"是他认知的起点,"民族"是贯穿始终的情感中心,而"人民"则是思想的升华,从中,也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跌宕起伏和知识分子的曲折探索.重述这里的思想演变,对于我们洞见现代国家意识在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深刻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典范意义.

    闻一多国家民族人民

    作为鲁迅研究者的茅盾

    王卫平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神,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茅盾具有惊人的艺术直觉、高超的文学感受力和极强的作品判断力,这也正是一位批评家和研究者最可贵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茅盾鲁迅研究者艺术直觉

    《沧浪诗话》诗歌体制论的误读与辩正

    姚爱斌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其中"格力"以诗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沧浪诗话》体制兴趣格力气象体用贯通